《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634.3亿元。随着行业快速发展与迭代,影视制作公司、长视频平台、各地政府、影视基地纷纷入局,抢占微短剧这一新赛道。20日,2025上海微短剧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今年,上海将继续从政策、资金、取景地打造、出海平台建设等多角度助力产业发展,并启动上海微短剧“繁花”计划2.0,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微短剧从业者“拍在上海”。
日前,记者走访了上海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等片场,采访多位园区负责人、短剧从业者等。其中,“转型”是被频繁提到的一个词。从为微短剧拍摄打造专属片场,到建立“一站式”全产业链平台,“拍在上海”正在形成独特优势。
一个园区拍摄,无需转场
工作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曹安公路4218号的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外观漆成彩色的建筑,这里就是“彩虹数字片场”。微短剧发展如火如荼,专门打造一个适用于微短剧拍摄的片场,成为这个园区转型的破题之法。
“园区前身是姚记的生产厂房,2016年工厂搬到启东,整个园区进行产业转型,部分车间出租用作仓库。”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商务经理侯楠楠介绍,2020年园区转型为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由华誉影视文化和姚记共同运营,“整个园区占地面积250亩,现已逐步改造成微短剧片场”。
在侯楠楠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已搭建完成的1号棚、2号棚。卧室、客厅、厨房、书房、办公室、会议室等,有简约风格,也有美式风格等,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设计。比如,片场里有一部电梯,可正常按键开关门,但实际上并不能升降。又如,拉开“客厅”的窗帘,窗外是一面硕大的LED屏,底下铺了一条方便摄像机移动的轨道,随着LED屏的内容变换,主人公既可身处黄浦江畔,也可以瞬间抵达国外。
上海鸣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剧朱林丽正在摄影棚中拍摄。这是一部竖屏的品牌定制剧,已拍了4天,马上要杀青。“这部剧讲的是女生之间互帮互助、互相成就的故事,预计3月底播出。”这是她第四次在彩虹片场拍摄。“上海的片场是集合性的,别墅、医院、办公室、天台等场景,可以在一个园区解决,几乎无需转场,对短剧剧组来说,可以有效节约时间,拍摄更顺畅。”
“我们已搭建200余个室内场景以及20余个户外场景,基本能满足短剧需要的现代场景拍摄。”华誉影视文化、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总经理周杰说。利用此前20多年在影视行业积累的经验,他试图打造一个专门为微短剧服务的片场。“微短剧讲究的是紧凑,如果在传统的影视园区拍摄,景看上去很空,需要调动更多资源,微短剧的机位也和传统影视剧有差别。”他还注意到,古装是微短剧的热门题材,在产量上约占市场的40%,然而古装场景在上海很稀缺,“我们想填补这个空白”。
不远处一个仓库内,工人正热火朝天地搭建古装内景。从墙上贴着的室内布景效果图上,可以窥见未来这一内景区域的富丽堂皇。“园区总共包含22个古装外景、15个内景,涵盖王府、皇宫、寝宫、地牢、街巷、酒楼、客栈等,基本按照现在短剧剧本所呈现的场景配置搭建。”周杰计划,4月古装基地将试运行,7月古装景全部投入运营,“之后继续搭建老上海的年代景,比如武康路、石库门等,到年底全部搭建完成,整个片场面积将近6万平方米。还会预留20%的空地和库房,用于剧组进行临时场景搭建”。
使用率高,成本比横店低
“微短剧拍摄,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成本比横店更低。”在位于松江区的上海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记者听到总经理陈旭春的笃定回答。
“从硬件设施上看,我们完全可以满足微短剧的各类拍摄需求。”陈旭春介绍,上海胜强影视基地占地约400亩,以大量明清及民国时期仿真建筑群为主,有江南水乡、皇宫、寺庙、将军府、四合院、城楼等景别;盐仓影视拍摄基地占地近60亩,已建成涵盖老洋房、欧式别墅、车站、医院、监狱等在内的15个实景内景影棚,外景拍摄地有80余亩。“仓城影视大楼内还专门搭建了四层楼的短剧基地实景棚,包括实景医院、监狱、审讯室、住宅等特定场景,可服务于现代剧集、海外剧集的拍摄。”
陈旭春也用“转型”来形容这个传统影视园区的改变,“我们原先做得比较多的是传统影视剧场景,场景规模较大,而短剧在办公室里就能拍。大剧组一拍三个月,短剧只拍五六天,如何接待短剧剧组,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都需要匹配”。在他看来,短剧的自我迭代速度非常快,一个月一小变,三个月一大变,“从付费短剧到免费短剧,从投流到精品化,目前短剧产业的形态趋于清晰,要求我们主动介入,不断学习、跟进,掌握互联网的处事逻辑。”
朱林丽熟悉上海的各个片场,去年鸣白文化一共做了近100部微短剧,最后一部在除夕后半夜杀青,“作为一家扎根上海的短剧公司,在内容上我们会优先选择本土题材,也会优先选择在上海拍摄,让观众看到上海的风土人情”。在她看来,“拍在上海”还有一个优势是按“规矩”办事,定了一个地方拍摄后,拍摄区域内基本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如果临时需要一些拍摄道具、器材等,片场也有设备、服装租赁部门,走两三步路就能拿到。吃住就在片场。”
去年一年,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总共接待近80个短剧剧组,韩寒执导的《飞驰人生2》也在片场的车拍棚完成部分场景拍摄。在周杰看来,“小而精”正是“拍在上海”的优势。“这里所有场景都为微短剧设计的,我们一次性陈设到位,剧组无需转场。”他说,经过去年一年的运营,“我们可以做到场景使用率更高,而成本比横店、象山更低,把剧组吸引过来,让上海的团队能留在上海”。
全产业链,内容呈精品化
上海的影视拍摄基地并不只满足于吸引短剧剧组前来取景,而是积极介入微短剧的生产、创作各环节。
陈旭春用“节流”与“开源”总结仓城园区应对短剧潮流所做的准备。在他的计划中,园区将以短剧为切入口,打造一个从剧本孵化、内容制作直至海外发行的全产业链,可以为短剧剧组补足产业链所缺的环节。“假设拍摄短剧有找演员、找资金、改编IP、宣发、融资、服化道等10个环节,你已经准备了部分环节,我们可以补上不足的。科技影都要弯道超车,一定要做全产业链。”
“以前的电影是项目制,我们现在要做中央厨房。”陈旭春说,园区已利用AI赋能,进行短剧剧本的创作与改编,“用AI可以完成剧本的80%,剩下20%靠编剧完成,时间、资金成本能省下2/3,如此才能形成工厂化的效益”。仓城园区还打造了一个专为竖屏短剧拍摄所使用的AI虚拟特效技术棚,棚内三面都是绿幕,可实时更换画面背景。“虚拟拍摄技术的使用,使短剧的制作成本呈指数级下降,还能广泛应用到海外短剧、科幻、魔幻题材的拍摄中。”
在陈旭春的规划中,园区每年至少要布局500部短剧,“我们会跟东南亚、欧洲、日韩市场对接,助力短剧出海,我对这个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产业“开源”尤为重要。园区成立仓城影视产教基地,与20多家高职院校形成合力,大规模往产业园区输送人才,并提供专业培训,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编、导、演、制作、服装、道具、AI使用、动画制作……短剧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投身其中,这个行业可以吸纳大量年轻人就业。”
打造全产业链的微短剧平台,也是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的目标。周杰介绍,园区正在打造一个集IP孵化、拍摄、投流于一体的微短剧平台,“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出年产200部竖屏短剧的‘喜报计划’和年产10部精品横屏短剧的‘喜莱坞’计划,3月份第一批竖屏短剧已开机”。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