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局近日正式批复天津、河北(雄安新区)、上海、江苏等7地开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深化改革与创新突破的新阶段。
承担如此重要使命的国字号试验区,为何花落江苏?江苏又将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在数字时代挑大梁、打头阵?
有数字底气,也有转型勇气
国家为何要适时推出试验区建设?据了解,在我国数据产业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数字经济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许多观念亟待加快转变,许多未知领域需要试验探索,许多管理制度需要创新改革。国家数据局以试验区建设为抓手,进行系统性改革探索,破解数字经济发展瓶颈,为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算力是数字经济的底座。江苏是全国第三个“千兆城市”全覆盖省份,在全国率先实现“村村通5G”,一条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算力“高速公路”已经建成。江苏算力版图不仅覆盖广、算得快,而且算得聪明、算得准。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项目实现1000公里长距离无损传输验证,居国际领先地位。截至目前,全省在用标准机架47.3万架、在用算力37.9EFLOPS(FP32),其中智能算力占比60%。
有数字底气也有转型勇气。江苏敢于在数字化转型路上亮剑、出招,一连串全国领先的亮眼成绩彰显转型成果: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8%。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收2.46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57万亿元,规模均居全国第二。累计创建“灯塔工厂”13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4家,均居全国第一。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
数据只有加速流动,才能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江苏近年来汇聚起海量的高质量公共数据。仅2024年,省公共数据平台就新增汇聚数据556.77亿条,治理形成标准数据315.72亿条。
立足战略全局,谋划种好“一块田”
随着试验区的批复落地,江苏怎样种好这块国字号数字“试验田”?
“我省高度重视,将其放在全省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全局全面谋划,把试验区建设作为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大举措。”省数据局副局长李秀斌说。
国家出题、江苏答题。江苏聚焦数字产业“大而不强”、数字化转型“泛而不深”等突出问题,按照国家数据局确定的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适数化改革5个方面重点任务,开列5张任务清单,梳理重要政策、重大改革、综合授权事项、预期成果、重大工程项目等,全面深化试验区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按程序报批后,全面启动试验区建设。
既做好规定动作,也做好自选动作
围绕试验区建设,我省将因地制宜,创新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字产业集群培育、数字化转型、数据基础设施建设4大工程。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突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开展公共数据资源“一本账”试点,全面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动态发布全省数据资源和数据产品“两张清单”。
数字产业集群培育方面,我省将一体推进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借助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省数据产业和平台经济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汇聚数字产业。
产业数字化、城市全域数字化,江苏数字化转型考虑“两条腿齐步走”。一方面,以新一轮智改数转三年行动为主抓手,深化制造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模式创新;另一方面,立足实施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坚持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培育数字社会重大场景和数据融合应用场景,推进适数化制度创新。
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的底座,我省将以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一体化算力网试点和国家联网试点建设为契机,推动开展“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和全省大模型开发应用,统筹实施光网江苏、5G江苏、算网江苏等系列工程,加快建设可信数据空间、高质量数据集、智算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江苏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抓手。
据《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