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学与思

以全新视角拓展对李达民生思想的系统研究

□丁俊萍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与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货币学、史学、新闻出版及妇女解放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理论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一系列纪念李达的学术研讨会的推动下,李达著译的大量文献被再版或重印,对李达的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十分丰富。随着一批学术专著的出版以及不少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对李达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得到明显提升。关于李达思想,不管是从教育、社会主义、法学、妇女解放、经济、史学的角度,还是从哲学或道德的角度,都有学者研究过,并取得了不少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想要在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这一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发扬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挖掘和收集整理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还需要研究者寻求新的研究视角。

作为汪信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李达全集整理与研究”子课题之五“李达政治学论著整理与研究”的负责人,我带领部分学生对李达的政治学论著进行了整理、校对和研究。2011年9月,虞志坚进入武汉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之后,考虑到他的学术兴趣和学术基础以及希望在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面多下些功夫的意愿,结合当时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以及我当时正在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李达全集整理与研究”,我和虞志坚共同确定以“李达民生思想”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虞志坚于2014年到南通大学任教以后,在工作之余,根据专家们提出的修改意见和自己的新认识,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李达民生思想研究》一书因此得以出版。

研究李达的民生思想,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需要解决。

如何科学地界定李达民生思想的内涵。这是本书所阐述的关键问题。对于民生和民生思想的解读,不同学科有不同考量,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李达民生思想是李达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哲学、法律、教育等诸多领域。要全面而系统地挖掘李达民生思想的内涵并不容易。李达首先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教育家,研究者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解读李达民生思想的内涵,才可能全面分析李达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理论价值,并进行整体性评价。

如何处理李达民生思想与党内其他同志的民生思想的关系。尽管李达和党内其他同志在考虑问题时都以谋求人民幸福、民族解放为出发点和目的,也都形成了各自的民生思想,但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及各自对于基本国情的理解有所不同,他们关注问题的侧重点也有差异。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各自的民生思想具体内容有着很大区别。因此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必须把不同人物的民生思想还原到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实践之中,必须彰显李达与党内其他同志的民生思想的独特之处。

如何处理李达民生思想与李达思想之间的关系。李达民生思想是李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达的一些著作或文章很可能涉及当时现实中的民生问题,但其写作意图并不是或者不完全是直接针对民生问题的,研究者容易产生断章取义甚至曲解本意的倾向。这就要求研究者既要从宏观把握李达思想的整体性入手来研究李达民生思想,又要仔细辨别两者的差异,不能笼而统之。

面对上述难题,本书作者努力攻克,并取得了可喜成绩,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在选题上以全新视角拓展李达的生平和思想研究。民生思想研究、李达的生平及思想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两大热点。但是,关于李达民生思想的系统研究迄今尚无人涉足。本书着眼于系统梳理李达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突出其特有的理论品质,落脚于求真务实的理论风格,不落窠臼。

在研究框架上对李达民生思想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目前还没有出现整体研究李达民生思想的学术成果的情况下,本书既着眼于纵的方向分四个阶段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源流与轨迹,又着眼于横的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不同视域梳理其主要内容,总结和概括其理论特点,分析与挖掘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主要观点上显现出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致力于创新的努力。以第一手文献为依据,从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旗帜、社会革命是人民求生存求幸福的必由之路、教育是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妇女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等方面,来概括和阐述李达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方法论、研究工具、新视角以及与同时代代表性人物相关思想比较等方面,来考察李达民生思想的理论特点;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及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面,来分析李达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5-03-24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2847.html 1 3 以全新视角拓展对李达民生思想的系统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