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有打倒传统与权威的主张,体现在良宽的艺术观上就是讨厌“书家的字,厨师的菜,诗人的诗”。
□杨谔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僧人书家良宽有一件非常著名的行楷书作品——《天上大风》,传说是为一个放风筝的孩子写的。这四个字写得遒劲稚拙,仿佛四个孩子正仰着头奔跑在广阔的田野上放着风筝。书作中“天”“上”“大”三个字起笔时都用宿墨涨墨,落款“良宽书”三字又全是枯笔,与良宽的其他书作不同。专家们对这件作品的解读大多局限于技法层面,如陈忠康教授认为此作之妙在于对线条的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日本良宽研究专家小岛正芳认为得益于“用笔时慢慢将笔与纸面混合”“藏锋书写”。
良宽的书法传统功底深厚,诗歌有《古诗十九首》和白居易的风味。佛学方面,他是禅宗日本曹洞宗的弟子。良宽的物质生活相当清苦,但他不改其乐,平时喜欢与孩童们一起玩耍,还把“游戏”场景写入诗中,有浓郁的禅味。禅宗有打倒传统与权威的主张,体现在良宽的艺术观上就是讨厌“书家的字,厨师的菜,诗人的诗”。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良宽的书法蔑视技法,绝对是精神至上,精神的锁怎么好用技法的钥匙去开呢?有一天,当我发现《天上大风》中的“风”字竟然有多次修改补笔的痕迹,慢慢地生成了以下想象:
有一个春天,良宽沿村化斋,见一群孩子正在放风筝。有一个流着鼻涕的小小孩首先认出了他,便拿了一张纸走到他的跟前,请他在纸上写字。“写什么呢?”良宽问。“我希望天上的风大些,风筝放得高点,我要用这张纸做风筝。”良宽想了一下,说:“那就写‘天上大风’吧。”
良宽卸下肩上的破囊,取出毛笔和墨盒。笔锋有些干结,他把笔尖放在嘴里含了一会,然后不慌不忙地像教小孩写字一样写了一个大大的“天”字。写完后,发现笔毫还是不够湿润柔软,就放在嘴里又含了一会,在墨盒里蘸了点浓墨,又写了一个“上”字,接着又蘸墨写了一个“风”字。此时锋毫已完全散开,笔尖墨已尽,良宽写得兴起,用枯笔落款,把“良”字的第一点抛得远远的,像天上的风筝,又像他与孩童们玩耍时抛出的手毬。写完后他才发现“风”字的“几”部最末一笔自己按老习惯竟然没写钩,在正在学写字的孩子面前这样可不好,于是用枯笔补了一下,不理想,蘸了墨在改的地方又重新来了一下。这时又发现“风”字的“虫”部最后一点写得不够明白,于是又郑重其事地提笔加了一点,像一粒黑瓜子。
良宽用自己的本色:佛心——童心,为孩子认真地写完了这四个字。他收起毛笔和墨盒,放心、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