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聚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文化,不仅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还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南通作为长江三角洲文化交融的枢纽地带,从近代乡贤张謇倡导的“村落自治”实践,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文化始终是撬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点。近年来,我市以“文化赋能治理”为主线,不断提升基础性文化设施品质,推动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全覆盖,全市建成1902家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形成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一批批公共文化空间四处开花,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农村具有的村情村貌和资源禀赋,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广袤的发展空间。可以开发文化治理主题文旅线路,串联宗祠议事、乡贤故居等场景,设计沉浸式治理体验游。如推出“张謇村落自治文化线”,游客通过角色扮演参与模拟村务决策,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入体验乡村文化,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构建乡村戏剧节治理场景,通过村民自编自演基层治理题材话剧,将村规民约转化为戏剧语言,在乡土展演中凝聚共识,在潜移默化中化解矛盾纠纷,在文化浸润中提高乡村治理能力。这些新的创意既可以让游客感受新的旅游体验,又可以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年轻人是乡村治理的受益者,也是重要建设者。让年轻人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是乡村治理可持续的关键。通过挖掘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加强对乡情、乡愁元素的宣传,引导青年群体返乡留乡。打造老少共学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与青少年共同学习传统技艺,不仅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促进技艺代际传承;建立乡村文化志愿者联盟,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增强代际间的互动与合作;打造乡村文化直播间,老一辈讲述历史故事,年轻一代分享创新理念,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代际交流平台。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融合,使得乡村治理创新既扎根乡土文脉,又获得持续代际接力。
强化信息化支撑,是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的重要举措。通过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利用大数据分析村民的文化需求,精准推送文化活动信息,提升村民参与度;借助乡村文化云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共享,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乡村治理系统,实现文化活动的智能管理与监督,提高治理效率。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更以新技术为支撑,将文化赋能的触角延伸至乡村治理的每一个角落,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