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青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专门就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提出了相关举措。《方案》明确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并要求通过强化执行监督来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同时鼓励弹性错峰休假等。
“凌晨三点的写字楼”“996ICU”“5+2”“白加黑”……近年来,这些频频涌现的网络热词背后,是很多劳动者经常超时加班的现实困境。或许有人会疑惑,加班和提振消费有什么关系?毕竟不加班,也不代表着一定会去消费。实则不然,根据智联招聘去年的调查数据显示,62%的职场人存在过度加班,其中35%的人因加班放弃消费、社交甚至健康。畸形的加班不仅侵害劳动者权益,更形成经济循环的“死胡同”。当年轻人困在工位,无暇消费、不敢生育;当中年人透支健康,医药费用大量挤占支出预算,提振消费便成了无源之水。消费的前提除了有资金,也要有时间,若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再加上“带薪休假”“错峰休假”等利好政策的助推,自然就能带动消费的“一池活水”。
准点下班并不等于“躺平”“摸鱼”,天天加班也不见得就绩效突出,这早已是被反复验证过的道理。但是,总有一些企业喜欢过度宣扬所谓“硬核模式”,崇尚畸形的“加班文化”;有些单位甚至以加班作为是否敬业的标志,总是拿坐在办公室的时长,来衡量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能力。连日来,国内不少名企大厂带头向畸形“加班文化”亮剑,如家电巨头海尔集团要求员工“必须双休”,美的、大疆等开始实行“强制下班”……一场“反内卷”“反内耗”行动正在进行。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从内耗加班中解脱出来,所换来的,不只是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还有假日时景区里络绎不绝的游客、高速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商场里休闲购物的欢乐。而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时,就更能体会到反对畸形的“加班文化”对促进消费的作用有多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这既包括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和无序扩张,也包括企业内部的无价值内耗。长远来看,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加强对职场文化的监督和引导。政府应出台更加严格的劳动法律法规,监督管理企业切实保障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在法治的框架下整治畸形“加班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刮骨疗毒”。企业应该意识到,整治畸形“加班文化”的核心,在于重构价值评价体系,将考核标准从工作时长转向工作效率,企业管理层的角色从“监工”向“效率设计师”转变,通过优化流程、减少冗余,让团队在有限时间内产出更高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活力和积极性,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综合实力。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光“有闲”还不够,更得“有钱”,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方案》中也明确提到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和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这都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在稳定就业、鼓励创业、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做好“加法”,在结婚生育、优学优教、医疗保障、养老助老等支出负担上做好“减法”,让老百姓“兜里有钱,更敢花钱”。
成功都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不能只靠片刻的激情,更要靠持久的热情。杜绝“涸泽而渔式”的畸形“加班文化”,让追梦的职场人健康奔跑,这才是新时代应有的奋斗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