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和
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要将住宅层高标准提高到不低于3米,这一话题马上引起国人的注意,冲上热搜。那南通传统民居的高度又是多少呢?我们不妨来做个回顾。
南通滨江近海,沟河交错,历史上常受台风、龙卷风袭击,为有效对抗自然灾害侵袭,城乡住房建筑高度略低于邻近的扬州与苏南的苏州、无锡,农村房屋更是如此。
据部分高龄老工匠回忆,过去,住房的屋檐以老营造尺为标准,高度只有5.8尺,一营造尺的长度约为0.32米,即屋檐高度仅为约1.856米,房屋安上门框后,减去门框、门槛的尺寸,大门的内径只在1.5~1.6米之间。也就是说,身高1.6米的人进屋都得躬身低头。这种屋,冬天暖和,而夏天特别闷热,光线差就不用说了。房屋的一头做灶间,烧煮的时候满屋都是烟,即使是新建的,两三年之后也是满屋烟黑。过去,贫苦农民住的房屋都是低矮的茅草房,富人建起的住宅考究一些,但房屋的高度也不是很高。为了抵御大风等灾害,房屋的后墙大多不留窗户。旧时,一个村庄的住户,少则十来户,多则三四十户,大家住在一起,房屋的高度基本上是一致的。民间有屋基高的压住屋基低的说法,也有一户人家“鹤立鸡群”挑不动众人的说法,故总体上一个村庄上房屋的高度基本一致。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农村进行土地平整,田地成片、居住成线,原来居住低矮草屋的农户纷纷搬迁至新的住宅区,此时,农民建起了新的草房或普通瓦房,建房的高度也有所提高。一般屋檐高度按老营造尺在6.8~7.2尺之间,即2.176~2.304米之间。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手里有了钱,纷纷投入改善居住条件,房屋的地基加高了,屋檐的高度也提高到9.6尺,号称一丈高的屋檐,即屋檐接近3米的高度。这样的高度,以前农民从不敢想象。进入90年代,农村掀起了建楼房热,而且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排列式、组合式到风格各异的别墅,纷纷出现。墙壁由水泥粉刷到内外墙贴面砖、挂石,上盖从小瓦、大平瓦改为琉璃瓦,门窗由铁木结构改成铝合金、不锈钢、塑钢。房屋的高度,底层一般为3.6米,二层为3.4米,坡屋面从挑檐向上至屋顶的高度约3米。也就是说,一般的二层楼连同坡屋面总高度约10米。如果是三层楼或四层楼,总高度要达到13米至16米(含坡屋面)。
南通民居朝向并不是正南方向(正子午),而是偏东南7~15度。民间有说法称只有寺庙、衙门才能朝正南,民居不可,其实这是因为南通临江近海,属海洋性气候,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祖先经过长期的考察与实践,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认定建筑民居以正南偏东7~15度为最佳朝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