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归乡野、扎根农村。他们可以下地,会“开飞机”,还能直播助农,他们用知识、文化、科技深耕沃土,在田野间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本报今起开设“新农村·新农人”栏目,讲述新农人与新农村双向奔赴的南通故事,敬请关注。
25日,海安岚水家庭农场的麦田泛起层层绿浪。农场主徐进华手持智能终端,通过“数字农场管家”系统精准调取卫星遥感数据,屏幕上实时跳动着长势监测、趋势分析及分级情况。“科技让传统农事有了新解法。”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皮肤略显黝黑的“80后”新农人介绍,依托物联网系统,农场已实现无人机植保、机械化插秧等全流程机械化管理。
1984年出生的徐进华,骨子里刻着黄桥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在海安高新区孙庄街道仁桥村,他自幼看着父老乡亲在土地上挥汗如雨,深厚的农业情怀在他心中生根发芽。2006年,他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他从基层做起,凭借吃苦耐劳和勤学好问的劲头,迅速成长为公司中层。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感召下,徐进华深知,农业现代化需要知识型新农人,于是他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辞职创业、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018年,他在家乡创办海安岚水家庭农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徐进华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农场建立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带领农场通过走“技术+管理创新”的路子,发展“种养结合、三产融合”的模式。农场流转土地500余亩,主要种植南9108和镇麦12,去年,小麦产量亩均1100斤,水稻产量亩均1350斤。同时,农场设有水产养殖场,每年养殖黑鱼1万余尾。农场大力实施鱼稻工程、鸭稻工程,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子。农场现为南通市示范性家庭农场、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训基地、海安市农业青年创业者协会会长单位。
本科学习机械专业,研究生专攻纺织工程,徐进华这位“农业小白”如何玩转跨界?他将自己的探索道路概括为“研究型种地”。一开始,徐进华紧跟农业科技中心的农事提醒,把庄稼地当作“试验田”,边实践边学习。久而久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摸索出了因地制宜的种植模式,并开始将心得感悟记录在“海安岚水家庭农场”公众号上,与农民朋友分享讨论。去年,他共撰写农业科技实践文章29篇。“梦想就是让农户们用最实惠的农药、肥料,换来最理想的收成。”徐进华说,今年上半年,他还计划自费出版自己撰写的农业生产基础资料白皮书,总结指导农业生产问题,为筑牢粮食安全底线贡献力量。
在与农田打交道的这几年里,农业情怀是徐进华坚持下去的源泉动力。在带领全村村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他身体力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逢年过节,他总是拎着慰问品,看望低保户、困难户;农事繁忙时,他尽己所能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聘用农村妇女;农产品丰收时,他主动代收代购,帮助农户打开销路;业余生活中,他每年定期搭台邀请村民看戏,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不忘初心,回报社会。近些年,农场在徐进华的带领下,主动服务青少年成长,在关心下一代上积极作为。他充分利用农场自然资源,主动对接关工系统,开展未成年人校外劳动实践教育。通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农事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农村、热爱农村,为青少年植入乡土情怀。同时,他还每月资助困难学生,并在寒暑假期间抽空辅导农村孩子学习,开展免费答疑活动,尽其所能改善乡村教育资源薄弱的现状。
这两天,徐进华正忙着擦拭保养无人机,为防治小麦纹枯病、施用拔节孕穗肥做好准备工作。“传承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站在充满希望的田野边,他说,这16个字是永远继续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前行的动力。 本报记者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