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入海口北翼,每年冬季至次年春夏之交,数以亿计有着“水中软黄金”之称的鳗鱼苗随洋流涌入南通近海。
苗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依托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南通孕育出日益发达的鳗鱼产业。今年恰逢十年一遇的“鳗苗潮”,让不少养鳗企业信心倍增。据了解,全国每10尾鳗苗就有7尾产自南通。近年来,我市多家鳗鱼养殖厂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精细化养殖水平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逐步抢滩日韩和东南亚市场,壮大和丰富了海洋经济。
靠海吃海
“国际鳗”养殖逐浪而起
25日,凌晨3点的如东洋口港,56岁的渔民王金富(化名)乘着捕捞船驶向近海,探照灯的光束穿透海水,细如发丝的透明鳗苗顿时显现银光,网起瞬间,网底渐渐积聚起闪烁的银砂。捞鳗苗是个精细活,一根鳗苗比针线粗不了多少,轻轻一压就不能存活。因此,每个环节都需要小心翼翼。
待到晨光初现,这批新鲜捕捞的万尾鳗苗出现在如东鑫源水产公司的养殖池里。银梭游弋,搅动得水面泛起粼粼波光。
南通位于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的“T形”交汇点,拥有894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岸线276公里。通江达海的独特自然禀赋,咸淡水交汇形成的广袤滩涂,不仅孕育了闻名遐迩的中华绒螯蟹、文蛤、南美白对虾,更因得天独厚的温度、盐度梯度,成为全球罕见的鳗苗天然“育婴场”。
得益于这一天然优势,数十年来,在如东、启东等沿海地区,多家养殖企业瞄准时机、由此集聚,逐渐形成覆盖种苗捕捞、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产业链。
“淡水和盐水的交界处是鳗鱼最喜欢的水域,南通长江口的野生鳗鱼苗能占到全国市场的70%。”鑫源水产公司坐落于如东洋口镇,公司坐拥166亩的鳗鱼养殖厂,负责人沈军曾在广东深耕鳗鱼养殖20多年。2023年,他带着养殖技术回到家乡如东,建起了这座“鳗鱼工厂”。目前工厂有80口鳗鱼苗养殖池,每口养殖池能容纳20万—25万尾鳗鱼苗,待鳗苗到了成熟期,销往全国各地。
一进鳗鱼养殖池,蒸腾的湿气混合饲料气味扑面而来。循着手电筒光束望去,池里长约5寸的鳗鱼苗群密密匝匝。“鳗鱼是种非常神奇的生物,它要洄游几千公里才能来到我们长江口……”沈军说,“预计今年我们工厂收购超过4000万尾鳗鱼苗,带动超400户渔民增收。”
鑫源水产公司的热闹景象,是南通鳗鱼养殖业的缩影。
“截至目前,今年我已经收了1600万尾鳗鱼苗,比去年整个捕捞季还涨了三倍!”对南通万成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朱东来说,今年十年一遇的“鳗鱼潮”也让他信心倍增。
万成水产拥有占地26000平方米的鳗鱼养殖厂,朱东1999年就从事鳗鱼苗生意,并在广东、福建开拓了鳗鱼深加工市场。据他介绍,鳗鱼的捕捞季一般到每年4月30日结束,预计今年将有5000万尾的捕捞收获,较往年大大降低了鱼苗成本,“应该是个丰收年。”
数字养鳗
“保姆式”养殖日益精细
鳗鱼出生在遥远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成年亲鳗产卵后力竭而亡,孵化出的小鳗鱼苗一边成长,一边向大陆洄游,最后生活在淡水江河湖泊中。
今年,我市沿海迎来了鳗鱼苗捕捞旺季,鱼苗成本从往年的20多元一尾降到3—5元,成本的锐减带动了产业发展前景向好。不过,实现从养殖再到销售终端“变现”,整个过程并不容易。
“养鳗鱼是个技术活,一旦温度低了,鳗鱼就不吃料,还会快速地掉脂肪。”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沈军介绍,鳗鱼养殖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在室内恒温养殖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pH值、水温、溶氧等水质条件。将1公斤6000尾的鱼苗在室内育苗池中养到1公斤50到100尾的规格时,工人们就会将它们转移到鱼塘中继续养殖。这个培育过程长达两个月,需要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值守。
为了让这些“国际鳗”更好地在如东安家,沈军下足了功夫。
今年1月,公司一期厂房正式投产。基于鳗鱼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生长特性,鳗鱼池里铺设了30厘米厚的纯天然三石土和20厘米厚的青石子,努力通过绿色手段实现抗病害。
“你看这些100天以下的小鳗鱼苗,需要人工24小时看守,让温度保持在30℃左右。”沈军说,工厂里所有鳗鱼池里的水都是采自地下水,在保证水质干净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增加氧气供给。
与过去相比,如今的鳗鱼养殖也逐渐开启了现代化设施养殖的新模式,养殖的产量和效益也变得更高。
“除了对水温、水质的高要求,我们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走进养殖厂,双层增氧设备、电加热设备应有尽有,车间还安装了双层薄膜,保持水循环的增氧机24小时运转,饲料的搅拌严格遵循“克重”要求,每天定点喂食,进水、排水有一套自动控制系统,当水质出现异常,会立刻报警。
朱东2020年建立了专业化养殖工厂,采取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引入了生产用水实时监测系统、自动排污装置、养殖尾水治理体系和绿色高效工厂化循环水等技术,在集约化养殖大棚、全天候增温增氧等渔业设施的加持下,成功实现了陆地鳗鱼规模化、自动化、现代化的绿色循环养殖模式。
升级产业
“软黄金”游向全球餐桌
烤得金黄微焦的表皮、富含胶原的软糯肉质,淋上咸鲜的酱汁,再盖在热气腾腾的米饭上……对于美食爱好者徐小姐来说,色香味俱全的鳗鱼饭一直是她的“心头好”。
当前,鳗鱼以高蛋白、低脂肪的特色,从季节性食材跃升为全年供应的全球美食。在南通,一场以深加工为引擎、内外市场联动的产业升级浪潮,也让这条“银鳗”游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去年鳗鱼收购价每尾28元,今年跌至4.5元,为深加工创造了窗口期。”江苏泓鳗农业科技负责人盛红芳透露,当前,公司投资建设的深加工冷库与烤鳗生产线已竣工,预计年底将形成“养殖—加工—出口”全链条布局。7月,鑫源的成品鳗鱼烤生产线也将动工。届时,一条种苗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将在南通建立起来。
鳗鱼苗价格回落导致的市场波动也倒逼产业升级,企业纷纷加码附加值环节。
在800多公里外的万成水产福建鳗鱼深加工车间里,流水线上腌制好的鳗段在传送带间,经速冻后跨越重洋,不出36小时就能出现在东京、首尔食客的饭桌上。
近年来,万成水产在养殖技术、食品加工及销售等方面形成了紧密协同,使鳗鱼板块出鱼规模和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逐渐撬开了“食鲜”的产业入口。
对外,鳗鱼走俏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市场;对内,鳗鱼产业也激活了一方经济。
每逢鳗鱼丰收季,启东老街总弥漫着鳗鲞炒芹菜的香气。鲜活海鳗经清蒸、煮羹或晒制,化作当地宴客的“压轴菜”。不少渔民因此获得增收机会,带动了当地劳动力的聚集。“内外双循环”的产业格局,加速了鳗鱼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也为海洋经济的日益丰富提供动能。
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处处长张杰介绍,2024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122万亩,实现海洋水产品总量63.3万吨,海水养殖产量38.9万吨。通江达海的独特自然禀赋,逐步形成了养捕加、产供销为一体,彰显南通特色的“鱼虾蟹贝藻经济”。
因海而兴,迎浪前行。近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赴启东、如东等地沿海开展调研,持续推动我市海洋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殷淑芳表示,我市将加快推进特色水产品种植养殖产业集约化、融合化发展,聚焦种业创新、数字赋能、三产融合三大方向,通过设施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通过强链、延链、补链打造渔业全产业链集群,让传统海洋渔业焕发新时代魅力,让“蓝色粮仓”释放更大经济效能。
本报记者 王颖 卢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