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阅读

读懂泥土的 高贵使命

□明前茶

一位种西红柿的土壤改良专家告诉我,他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曾亲眼看到在土地连续三年种西瓜或者西红柿之后,土壤变板结,养分被耗竭,必须依靠大量化肥才能勉强维持产量,真是“兴也土壤,衰也土壤”。数年前,他租了一块地,尝试通过专利技术把土壤重构成疏松多孔的小圆粒,可重新释放氧气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很快,他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酸甜可口、肉质肥厚的沙瓤西红柿。很多品尝者甚至以为他是培育出了什么神奇的新品种,这位土壤改造者双手捧出他的泥土说:我买的种子,就是市面上普通的中杂109西红柿,一切都是土壤的功劳。

吃过他的西红柿,我才能明白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先生等研究者,写作《鲜活的土壤》一书的意义:“地球上陆地生物得到繁衍生息所需要的养料,都与土壤这层‘地球皮肤’是否健康息息相关。”

相对于6371km的地球半径而言,土壤这层珍贵的地球皮肤比人类的眼皮还要纤薄。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层脆弱又珍贵的土壤,植物才能光合作用,为动物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养料。一般情况下,通过矿物风化与生物体的共同作用,形成1cm厚的土壤就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而洪水、冰封、大风以及人类活动的侵蚀,却导致土壤流失一厘米的时间,缩短到几十年。

读这本书,让一个门外汉也能迅速认识到土壤研究与保护的意义。《鲜活的土壤》将科普性与趣味性做一番有机结合,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出人意料的事例,丰富多彩的土壤地貌,以及科学性极强的图表图例,来向读者讲述土壤的质地与风味,土壤滋养植物的路径,以及土壤与碳排放、碳吸收的关系。调控土壤生态系统的“工程师”究竟是谁?生病的土壤如何恢复健康?还有,人造土壤在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多个土壤研究团队通过这包罗万象的思维发散,紧紧围绕土壤这一人类生存的本质根基,来深究有生命力的土壤,如何在21世纪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本书围绕土壤,阐述普通人也可以介入的研究方式。如在塘里摸鱼抓虾时,丝滑的烂泥瞬间把人的脚背淹没,让脑子里挤满了多巴胺。而基本的土壤研究也与此类似,普通人也可通过捏泥团、挤泥饼以及“和稀泥”的手法,打开视觉、触觉,乃至味觉,鉴别土壤的不同,感受它们是可以种西瓜还是种水稻,种柑橘还是种花生,烧青砖还是烧茶壶,这是不是一种有趣的游戏?

而书中另一个振聋发聩的部分,是对生病土壤的探讨。土壤生病跟人一样,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中毒的,有代谢失常的,有元素缺乏的,也有免疫功能失效的,对此,研究团队一一列举出应对方法。比如,怎样减少镉元素在大米中的蓄积?朱永官先生通过对日本的镉大米研究,发现只要在水稻抽穗前后的三周时间里,确保稻田有2-3cm的覆盖水层,就能预防硫化镉大量溶解并被水稻根系吸收,进而可成功降低大米的含镉量。而东北正在流失和退化的黑土,也引发了本书作者之一杨顺华团队的高度警觉,由于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肥沃的黑土正面临着风蚀、水蚀、冻融侵蚀的危险,“北大仓”有可能重新变成北大荒。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标志着黑土保护上升为国家意识。而这一切土壤保护措施的背后,都有着土壤调查人员的艰辛工作。他们身着长靴跋山涉水,每到一地,都会挖出标准的土壤剖面进行拍照与存档。在很多土壤研究人员的心目中,他们就是工兵,走在保护耕地、保护土壤的前沿。

万物土中生,为了960万平方公里上的泥土今后能延续农耕传奇,继续滋养中国人,我们着手进行黑土保护,荒漠化治理,植树造林,退耕还田……这些百年大计本质上都是对土壤的保护。

土壤作为一种珍贵资源,要节流,也要开源。未来,科技工作者可用厨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掺和石头、玻璃等无机物,构建出人工土壤,灵活调整其配方,以适应不同的种植需求。它们将与天然土壤一起,为我们找到一条更高效的碳中和路线。那时,更多的碳将被成功地通过碳基结构,储存在土壤中,土壤变肥沃,空气和水则变干净,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系统将形成一个美妙的闭环。

唐代女诗人李冶在一首名叫《八至》的诗中写道:“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土壤研究者也许可以模仿她,这样总结自己的发现:“至贵至贱表土,至简至繁细壤。”光是一汤匙健康土壤中的微生物,就比地球上的人口要多,鲜活的土壤既组成了地表的宏观景象,又构筑了十分复杂的微观生态循环,从这一点来说,了解土壤并对之常怀一颗忧患之心,就是愿意为人类的未来去做一点实事,而这,正是当代人的责任与担当啊。

2025-03-2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3235.html 1 3 读懂泥土的 高贵使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