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
南通的白雅雨烈士故居,这座承载着辛亥革命记忆的百年建筑于今年年初启动修缮,计划于6月底完成,届时将以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完成后将与钟楼广场、张謇纪念馆形成文化矩阵。
英雄何以永垂不朽?因为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人民永远记得他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烈士纪念设施是纪念缅怀烈士的重要场所,铭刻了无数革命先烈为党和国家付出的伟大牺牲,是重要的红色资源。退役军人事务部曾专门印发通知,公布启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标志及标识牌,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英烈的尊崇、褒扬和纪念。从“亲人”到“宗族”再到“国家”,这份追思,从基于血脉的亲情勾连,通向更广阔的对民族共同命运的情感寄托。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都是一座熠熠生辉的航标,引领我们在时代的浩瀚长河中破浪扬帆;都是一座温暖的精神家园,滋养浩然正气,激励拼搏奋进。
讲好英烈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是每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如何更好发挥烈士故居等红色纪念馆资源“精神地标”的功能,让英烈纪念设施成为凝聚奋进力量的红色阵地,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创新传承形式,也已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烈士英模的宣传和学习重在常态化、生活化、生动化,要把弘扬和践行英烈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推进烈士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建好网络宣传阵地,注重提升宣传效果。充分利用烈士纪念馆、英模故居、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新业态,强化红色遗产的教育功能。合理运用人工智能、AR、VR等数字技术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通过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激活红色文化的时代生命力,让更多人在英雄模范的感召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砥砺奋进的信心和勇气。
清明将至,浩气长存。各处红色教育基地人流如织、络绎不绝,人民群众纷纷前往烈士纪念设施瞻仰、献花,寄托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大家在重温红色历史、缅怀先烈事迹中砥砺奋进信仰之基、精神之钙和思想之舵。社交平台上,网友们自发在评论区“列队”,传递“向英烈致敬”的敬意;全国多地利用生成式AI技术复原烈士容貌,再现英雄动人风采;还有越来越多的纪念馆、陈列馆、教育基地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3D建模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使得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们也能体悟历史的震撼和英雄的伟大。这些数字技术操作,也是一次次心灵的真实流露,由代码组成的缅怀,清晰描摹出英雄的面庞,在二进制的世界矗立起精神的丰碑。在深切缅怀中,“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因此而联结。如果你是基层干部,那就立足一线、为民解忧;如果你是科研人员,那就瞄准短板、矢志攻坚;如果你是白衣天使,那就救死扶伤、仁心仁术……各行各业的人都守土尽责、各司其职,英烈未竟的事业就有了精彩续篇。
从亲身奔赴,到云中遥寄,不论纪念的形式如何变化,人民的英雄始终活在人民心中。这也是对那些已成为曾经的人,最纯粹、最真切的怀想——英雄从未远去,我们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