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从“双证关联”看家国情怀

□朱志成

中国出入境管理局宣布于3月20日推出港澳台居民来往内地(大陆)临时通行证,并实施通行证与居住证“双证关联”核验服务。这两项创新制度虽是小切口,却饱含着服务港澳台同胞的大情怀,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港澳台同胞福祉重要指示的深入贯彻,又是“两岸一家亲”理念从政策宣示转化为民生实景的生动实践。

从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推出涵盖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18类民生事项的“市民待遇”政策包,到厦门、昆山等地设立“两岸同等待遇实践基地”,推动台胞持居住证享受大陆社保、公积金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从56%提升至93%;从深圳、珠海政务中心开设港澳台专属服务窗口,到广州南沙试点港澳企业“跨境通办”商事登记,商事登记时间压缩80%……这些制度性的突破正在重塑着港澳台同胞的生活图景,数字的背后更是凸显着千万个家庭切实提升的获得感。

实践证明,以制度创新促进服务契合,用发展红利增进情感认同,看似简单的流程简化,体现的是破除制度性障碍的人文关怀。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子钱包”让港澳居民实现民生支付无缝衔接;在长三角城市群,台胞凭电子证件即可享受预约挂号等30余项服务。这些看似细微的制度创新,实则是破除制度藩篱的关键突破。正如在深圳创业的台湾青年感慨:“从公司注册到社保缴纳,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特别是近年来,受出入境改革创新措施推动,港澳台同胞在内地求学、就业、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去年港澳台居民来内地(大陆)的总人次为2.54亿人次‌。面对这样庞大的人员流动和民生需求,制度创新更需展现战略定力。首先,可以参考国际长期居留权制度,针对在内地连续居住满5年的港澳台同胞,尝试探索发放“10年期居留证件”,赋予港澳台同胞更稳定的身份预期,覆盖就业、教育、医疗等核心权益,减少频繁续签成本。其次,可以通过技术赋能构建更具智能化的出入境管理体系,试点港澳台居民“数字身份码”,支持跨境交通、酒店住宿、金融服务等场景“扫码通行”。同时,还要建立港澳台同胞出入境行为信用评估体系,对高频次、异常轨迹人员启动分级预警,确保便利化政策不被滥用,真正让惠民举措与港澳台同胞的期待同频共振。

当我们见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科创走廊追逐梦想,目睹台湾学子在福建享受同等助学政策,或许更能体会“制度破壁”背后的家国情怀。而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逻辑,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注脚。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

2025-03-2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3283.html 1 3 从“双证关联”看家国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