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堂
在海门大地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虽已鬓发花白,但壮心不已,或踏访乡村,挖掘搜集;或伏案挥笔,绘画撰文,为传承地方民俗文化而不懈努力,这支队伍就是海门区老科协宣传文化分会(以下简称“分会”)。
宣传文化分会成立于2002年,至今已有23个年头,现有50名个人会员、6个团体会员单位。自成立起,分会就注重发挥人才优势,致力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十多年来,先后创作出版了《江海民俗风情百图》《东灶古韵》《茅镇旧景》《海门民间婚恋故事选》《海门抗日战争故事选》《海门竹枝词配画》等连环画和图书9本,创作排演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歌、号子节目20多个,并创办有内部资料《青山》、青山艺术团等。会员也各展所长,办有书画院、集报馆、家庭藏书室、葫芦文化艺术馆、《补天戏苑》报等。
守根脉,义不容辞
宣传文化分会会员多来自本地宣传文化部门的退休人员,大多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他们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在写作、创作、演艺、书法、绘画、篆刻、民间文学、戏曲理论、工艺美术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如何把这些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组织好、利用好、发挥好,这成为宣传文化分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海门濒江临海,在千百年的沧桑变迁中,形成了独特的江海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民俗文化在慢慢消失,有的被淡忘。如何挖掘和传承,守住根脉,让它展现出历史魅力和时代风采,分会有着人才优势,做好挖掘传承工作责无旁贷。于是,他们自觉地把这项工作牢牢抓在手中,决心通过大家的努力,尽量留住海门民俗文化的根脉,并使之得以传承弘扬。
善策划,潜心挖掘
海门地方民俗文化门类众多,要有条不紊地挖掘整理,并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并非易事。分会注重汇集会员的智慧,加强项目策划。每年,都要组织会员开展采风活动,深入乡村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民俗文化状况;在此基础上座谈讨论、分析论证,确定优先实施的项目。江海民俗风情是老百姓的共同文化记忆,也是游子乡愁所寄托,分会决定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并把这一任务交由民间画家郁异人。老郁为了画好它,先后数十次下乡,走访上百位老人,绘制了《江海民俗风情百图》上下两册,然后经过重新编辑,合并为一册,共228幅,分为农耕、渔猎、纺织、工匠、童趣、节俗等12个类别,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海门地区的民俗风情。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林非作序:“当我在观摩这一幅幅勾勒得活灵活现与惟妙惟肖的画面时,像是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当时瞧见的多少潺潺流淌的河道、苍翠欲滴的树木、平坦狭窄的石街、粉墙黛瓦的房屋,以及乡亲们劳作的场面、饮食的习惯、节庆的风俗等,重新又出现在自己的眼前。”画册荣获全国社科联科普读物一等奖。
受到此书的启发,他们接着创作出版了反映通东地区民俗风情的连环画《东灶古韵》,海门港新区认购一万册,作为招商引资的推介资料。
借外力,迎难而上
出版各种画册和图书,需要资金作支撑,分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寻求合作单位,借助外力来克服困难。
海门街道的前身茅镇,是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海门厅署的所在地。早先的茅镇和许多江南古镇一样,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一些古建筑逐渐被拆除,古镇风韵逐渐消失。为了留住古镇昔日风采,分会策划绘画《茅镇旧景》画册。为筹集创作出版经费,分会与市城建局、海门街道商谈合作,由他们提供一定经费,出版后返还一定数量的画册。双方一拍即合,《茅镇旧景》画册很快出版。海门“金花节”主办方把画册作为推介海门的文化产品赠送给与会代表。
会员徐有良藏书2万余册,喜爱地方文化研究。他从友人处和藏书中发现3篇反映清末民初海门风土人情的竹枝词,这一发现填补了海门志书的空白。为再现当时的风土人情,分会决定以诗配画的形式出画册。经过郁异人几个月的艰辛创作,完成一诗一画共150幅。为了能尽快出版,分会寻求与区地方志办公室、区社科联合作,《海门竹枝词配画》一书很快得以出版。
再如,在编辑出版《东灶古韵》《海门民间婚恋故事选》时,分会分别与海门港新区、临江新区合作。这样,既保证书画作品及时出版,传承了地方文化,同时也为合作方完成一项文化项目,实现了双赢。
展特长,各显其能
在搜集挖掘传承工作中,分会根据会员的技能特长,因人制宜落实项目,使会员各显其能。擅长绘画的,就让他们以图画形式呈现民俗风情和历史风物。如郁异人在创作连环画的同时,还成功创作了超大型民俗画《南通近代第一城胜景图》,以全景回放的形式,把与张謇相关的102处景点浓缩在一起,展示了状元创业的盛况,被南通博物苑收藏。同时,他还创作了人物连环画《张謇》《季方传奇》《海门抗日战争故事选》等。
退休教师丁士风善于搜集散落于乡村的民间故事,尤其是反映男婚女嫁的婚恋故事。分会将他搜集的99个故事进行重新编辑,出版了《海门民间婚恋故事选》一书,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周世康欣然作序。
中国戏曲学会会员张垣对戏曲有较深的研究,并创办了《补天戏苑》。分会鼓励他进校园为青少年传播戏曲知识。会员崔立民是海门山歌、通东号子的传承人,分会鼓励他进社区、学校、乡村进行演唱,传授民间音乐,弘扬地方文化瑰宝。会员陈宝龙对葫芦雕刻情有独钟,作品多次去国外交流展出,被誉为“江海平原葫芦王”。在分会支持鼓励下,他成立了“葫芦文化艺术馆”,开设讲堂,被区授予“科普宣传基地”。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正忠协助海门开发区创办了“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成为海门的一张名片。
青山艺术团成员大多是从海门山歌剧团等文化单位退下来的老文艺工作者,分会发挥他们的特长,组织他们创作排练文艺节目,把具有地方特色并深受群众喜爱的海门山歌、通东号子搬上舞台。先后创作排演了《蛎岈山边对山歌》《开心阿奶》《扇舞花韵》《梦笑凤凰》《海门四只角》《四大嫂看规划》和表现反腐倡廉主题的小戏《钟声》等20多个节目,这些节目除配合中心工作演出外,还深入到乡镇、园区、社区、工厂、学校演出。
为了让地方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分会还创办了内部资料《青山》,辟有“江风海韵”“守望家园”“往事回眸”“历史记忆”“人物春秋”等10多个栏目,鼓励会员撰写文章,回眸海门人文历史,传播乡土文化。它因“乡土味道浓”而深受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