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养生

“胡鑫宇自杀事件”引热议

请警觉身边人出现这些危险信号

晚报讯 最近,网上热议的“胡鑫宇事件”终于水落石出,这件事再次暴露大众对心理问题认知的缺失。市一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黄俭提醒:死亡会以各种方式出现,但自杀是最能有效预防的那一种。我们应当给予身边有自杀倾向的人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同时警惕那些预示自杀的危险信号。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有70万以上的人死于自杀,而死亡人数只是表面统计,WHO的一项社区调查发现,曾经出现过自杀意念的人高达9%,这些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黄俭介绍,当遇到糟糕的事情自己完全无法解决,周围人不理解且不能或不愿意提供支持与帮助,看不到未来变好的希望,只有在这种“无力”“无望”又“无助”的状态下,人们才会出现求死的决心。

“自杀前往往有可以被发现的危险因素。”黄俭解释,这些危险因素包括:抑郁焦虑、物质依赖、人格障碍或其他精神病史;重大躯体疾病如肿瘤、意外伤害导致的残疾及其他生理功能受损的疾病;长期人际关系不良、独居、丧偶;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如失恋或其他亲密关系破裂、家庭变故、亲人离世、学业或工作失败、经济陷入困境;强烈的自尊受损,如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公共场合被羞辱、被威胁等;曾有自杀的企图。

黄俭建议,对于身边有危险因素的人群,我们应当关注其有无自杀意向,“如果我们的观察足够仔细,就会在那些想自杀的人身上发现一些危险信号。”这些信号包括:与周围的人讨论人生的价值,询问生活的意义,流露出“生活没意思”,“人生没有什么意义”,“不想活了”的想法;过度自责,觉得自己是大家的负担或麻烦,认为“自己不在了,他人会过得更好”;和周围人讨论自杀、死亡的话题,在微信、微博上写下自杀、死亡等相关的内容;查询和死亡相关的信息,如死亡方法、工具等,时常徘徊在可能自杀的场所,如高楼、河边等;突然疏远家人、同事、朋友,一个人独处,躲避人群;突然和朋友家人做类似道别的问候,没有具体事由和长久不联系的人联系;送出自己珍爱的物件,处理自己的财物,突然变得特别宽容大方;仪态改变,原本重视仪表的人突然变得不修边幅,或原本随意的人突然打扮自己;患病状态下拒绝治疗或病情未好转要求出院;情绪大幅波动、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突然酗酒等不同以往的异常行为;抑郁状态下突然平静或开心起来,仿佛看开一切等。

“自杀者在实施自杀行为前绝大部分都会经历强烈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在想要结束生命和获得帮助、理解的期待中摇摆。因此,自杀是可以被觉察、可以被预见、可以被预防的。”

黄俭表示,如果发现身边的人发出自杀的危险信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帮助他们:首先要确保安全,保证所处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危险因素,注意防护,避免独处;讨论内心的感受,陪伴、倾听、支持、理解当事人,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以批评、指责或说教的方式讨论自杀,不要尝试以你的观点去劝说他。如果你不确定怎么做,告诉他“你很重要,我愿意陪在你身边,愿意和你一起面对”;一起寻找积极的资源和适当的帮助并一一罗列出来,包括可以给到帮助的人、可能解决困难的办法等;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及时带他们到专业的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

通讯员益宣 记者冯启榕

2023-02-10 请警觉身边人出现这些危险信号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24874.html 1 3 “胡鑫宇自杀事件”引热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