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书香

李君维的 笔名白香树

◎祝淳翔

译林出版社创办人李景端两年前曾在《新民晚报》发表过一篇文章,谈及上海的翻译家吴劳和一批翻译家朋友1952年起每周经常参加邵洵美办的茶聚,出席者除了吴劳,还有王科一、方平、叶麟鎏(鹿金)、祝庆英、王永年、陈良廷、朱曾汶等等。其中许多人在20世纪80年代纷纷加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因此李的文章篇名里有“海派翻译家”五字,可说是实至名归的。

李先生还说,上述海派翻译家多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这就让我想起了董鼎山、乐山兄弟和李君维。尤其是后二者,“圣校”尚未毕业即已在报间崭露头角;董乐山更是在上海沦陷期间至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间,变换不同笔名,于近十家小报的不同版面,开设多个专栏,写了大量书评、影剧评论,乃至身边琐事。篇幅不大,内容五花八门,为数可观。更值一提的是,这些小报文章在《董乐山文集》里一无所见。

董乐山当时曾用笔名约翰生,取“约翰一学生”之意,曾在《光化日报》撰《谈男女的时装》,提及《天地》杂志刊文《穿衣论》有一处,误将《老爷杂志》(Esquire)与女人时装缠到一起去了。这就好比是将《男人装》当成女性杂志,令人有些啼笑皆非。文中称,作者云:他的原稿上写的是Vogue,被编者妄改所致。这里不打哑谜,《穿衣论》的作者正是董乐山当时的好友李君维。不懂行而妄改的编者,大概就是苏青了。

论年龄,李君维与乐山的二哥鼎山同龄,比董乐山年长两岁。但是从智力水平、人生阅历来说,几个人不相伯仲。印象里,李君维性格偏内向,他之步入小报界,是靠董乐山提携。证据呢?请看他晚年的文章《东方蝃蝀与枚屋》,从笔名角度回忆往事:“好友董乐山为一家小报写专栏。……写久了,他正感到乏味,我正发表欲强,跃跃欲试,就代他写过一两篇,署名东方蝃蝀。”当时董乐山以笔名周郎在《社会日报》影剧版写专栏,李君维偶尔凑趣,写过一两篇剧评。

另有笔名白香树,有多篇文章谈时装、衣饰,亦为圣约翰校友(《时髦经》),曾谋得一职,“是URRA(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做一个职员”,说是要派往大连,于是就国际国内局势,发出好一番感慨(《我的职业与白宫》)。又曾多次谈及张爱玲与炎樱,显然是个圈内人。他是谁?我一直疑心他便是李君维,却苦于找不到实据。最近发现白香树在《群报》设有“无痕集”栏,恰与其老友吴承惠(秦绿枝)在《君维周年祭》中的回忆相合,原话是“记得君维用‘枚屋’的笔名写的专栏叫‘无痕集’”,显然记忆略有偏差。

2023-06-14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39352.html 1 3 李君维的 笔名白香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