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夜明珠

圣堂华食

◎苏枕书

嘉庐君:

此刻窗外正下着大雨,远山蒙蒙,仿佛梅雨天。近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新公开了许多资料,常常乐而忘返。偶见20世纪60年代东京书籍文物流通会办的杂志《中国菜》,从1960年到1967年,共出了七期。主创者原三七1904年生人,193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硕士专业,后为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后担任伪北大讲师。与田中庆太郎、长泽规矩也、桥川时雄、今西春秋、郑振铎、孙楷第、傅惜华、傅芸子等人皆有交游。日本战败后,原三七暂留北平,担任世界科学社研究员。他对旧书生意很感兴趣,曾借东城椿树胡同二号的旧满铁北京公所事务所场地,开办书籍书画古董展销会,成立书籍文物流通会。

1948年,原三七回到东京,在汤岛圣堂重开书籍文物流通会,经营书籍古董生意,也出版中国学相关的书籍与中文教材。担任秘书的是他伪北大时代的学生中山时子,比他早两年从北京回来,入学东大文学部中国文学科。当时不少研究者没有居所,借住在圣堂空屋,中山时子常为大家做些家常便饭,她从小在北京生活,做的自然是中国菜。很快,圣堂的中国料理出了名,很多人都过来吃。原三七和中山认为,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得了解中国饮食,因此书籍文物流通会也开始主办中国料理讲习会和试吃会。后来,业务范围扩大,从宴会料理到上门做菜,应有尽有。

1960年,料理讲习集会成立,杂志《中国菜》就是那时出版。原三七在创刊词中说:“若打着我专业‘中国文学’的旗号,担心没法儿做长,所以想要做一本中国菜专门杂志,当然也会稍稍越过‘中国料理’的范围,发表一点关于中国学术文艺风俗习惯的学问随笔。”杂志做得很漂亮,请到了石田干之助、铃木虎雄、长泽规矩也、竹内好、盐谷温、桥川时雄、篠田统、奥野信太郎等学者作家撰稿。每期还会请中国厨师介绍一些正宗中国菜谱。第二期请到胡适为封面题词,引用《中庸》孔子所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1960年10月19日至22日,胡适从美国回台,途经东京,访问汤岛圣堂,与斯文会诸学者交流,题词所署日期为10月20日。

这些学者随笔都很好看,比如竹内好的《生活与文学》说,“不知民众生活,则无法进行文学研究。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必须用一切手段,努力了解生活。又或者说,这才是文学研究最大的目的之所在”。又如长泽规矩也《三十年前的回忆》说,“战后东京有很多漂亮的中国菜馆,但那些都是日本化或美国化了的菜馆,并非我喜爱的中国餐馆”,“流通会的中国菜,也年年趋于洋化。但若专门跟流通会提要求,也能做出不那么西化的中国菜,还有家常菜。价格也便宜,虽不是正式的餐馆,却比其他餐馆更有味道,真是很喜欢”。

杂志所附的广告也有意思,比如酸梅汤,广告词是“中国宫廷传统美容保健饮料”。又如书籍文物流通会服饰研究部的广告,画一旗袍美人,“穿中国服装,飒爽今夏”——做旗袍也是流通会的业务。

原三七去世后,《中国菜》遂停刊,汤岛圣堂美味的中国菜也成为传说。流通会培养出来的厨师多活跃于关东地区,关西似乎没怎么听说过。中日建交后,一代代新移民不断刷新中华料理的概念,直至今日。我家附近有一间叫盛华亭的“北京料理”,在京都很有名气,厨师是日本人,正是日本本土的中华料理风格。偶尔去吃,我和从周都喜欢。

松如

清和月十一

2023-06-14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39359.html 1 3 圣堂华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