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夜明珠

蕴在石头里的玉马

◎低眉

第三人称视角的选择,直接奠定了《小虫子》的文学品质。这种第三人称视角并非一般意义的第三人称视角。而是站在时间的远处和高处,回望和凝视自我的视角。看上去是第三人称视角,其实同时也是第一人称视角。是第一人称视角内化之后第三人称的呈现。有意识将“我”化为“他”进行叙述,甚至读者也能意识到这个“他”,其实就是“我”。

权且将这种视角命名为“内化的第三人称视角”吧!

抵达晶体和凝露的叙事品质,当然有叙事视角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叙事结构的处理。关于《小虫子》的结构,扬子晚报繁星主编华明玥有一个比喻,叫:滴落时间。《小虫子》的结构,有很多种,四条屏,漏斗结构,等等。

内化的第三人称视角和晶体凝露般璀璨的叙事结构,使得《小虫子》非常有腔调。谁读它,谁就会不由自主进入漩涡,被它捕获。谁读它,谁就能跟着它的腔调,流淌、飞翔。就能沾染着《小虫子》的气息,写作自己的东西。好作品的腔调,是气息充盈的,能使读者在没灵感时找到灵感。在没腔调时,找到腔调。《小虫子》的文字拥有自主意志,这样的意志来源于腔调。是腔调,使得文字自由流淌。庞余亮顺从了文字的意志。

我相信《小虫子》的题材很多人都遇到过。人类的童年是相通的,没有一个孩子的童年没有虫子。无论国内国外,不分民族种族。但能像庞余亮这样集大成的写作者却很少。

这个题材里不仅有生活,也有知识。生活和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的理解是,生活必须要自己进行体验的。来自作者的生命。强调独特的体验,自带情绪。知识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不必亲自去体验。我的理解是,生命的体验会打上情绪的烙印,是感性的。而知识的获得,依靠理性。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人类的情绪脑发育于6000万年以前。而人类的理性脑发源于5万至50万年以前。人类在遇到具体事情时,情绪的应对先于理性而启动。情绪无法依靠理性来控制。

庞余亮将生命的体验和博物的知识进行内化和融合,于是有了《小虫子》这块晶石。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大概是舅外公讲的。他说有一个奇人,靠偷走丈方鬼可以隐身的帽子,打败了丈方鬼。夺走了丈方鬼的宝物,这宝物是一块石头。稀奇的并不是石头,而是石头里的玉马。每到大月亮的夜晚,月光从天空洒落,铺满山间。得到月光浇灌的石头里,就会出现一匹吃草的玉马,玉马在石头里吃草、奔驰、散步。我想要得到这一匹玉马。

几个月前我读到了《小虫子》,想起这个传说,想起传说里蕴在石头里吃草的玉马。有一个评论家说《小虫子》像琥珀一样璀璨晶莹。的确是这样。时间滴落了童年的小虫子。庞余亮的魔法把吃草的玉马定在石头里。

必须要有石头,石头就是生活里的苦。玉马是苦孕育出来的东西,苦里凝结了甜,粗粝蕴含了灵动。关于粗粝和疼痛,这一点必须要提出来说。生活是疼痛的,人人有磨难。疼痛的大海和甜蜜的岛屿。永恒的大海包围着岛屿。那些古老的潮水,有时会淹没,有时会后退。然而怎么办呢?来易来去难去的这个人世间。难道孤岛和礁石,要永远沉沦于被大海包围的忧虑和未知吗。

庞余亮的答案是不。

无论是《小先生》还是《小虫子》,庞余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愿做一只蜜蜂,他喜欢酿蜜。也可用岛屿去围困大海,他愿做这样的事。《小虫子》是苦孩子酿出来的蜜。一杯酒酿,喝了能让人忘却伤痛的快乐水,发散童年气息的酵素。

童话气质,也是必须要说一说的。并不是整篇都是童话,而是不经意间就露出一种童话气质和底蕴。仙女也不会说自己就是仙女,而是在飞的时候,露出了轻纱的飘带。《小虫子》的童话气质,轻纱一般飘在字里行间。

2023-06-30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1045.html 1 3 蕴在石头里的玉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