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和
计划经济年代,大家都知道有“定量户口”(也有的称之为“商业户口”)与“农村户口”之分。殊不知,在这两种户口之间还有一种户口叫“定销户口”。
“定销户口”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城郊蔬菜大队以种植蔬菜为主,缺少粮食生产,针对这部分“菜农”,国家核定粮食定销指标,分别凭证供应。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子女顶替政策,子女顶替父母工作后,其父母的户口由城镇“定量户口”转成了“定销户口”。
菜农“定销户口”在“定销户口”人员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计划经济时期,海安县城郊区有海园、新园、闸东3个农业蔬菜大队,1个渔业大队,海安县两个县属镇曲塘、李堡各有1个蔬菜大队。这些菜农与渔业大队的渔民大多是吃定销粮的,属于“定销户口”性质。在有些地区林业队的林业工人也是“定销户口”性质。定销户口的人从严格意义上说仍是农村户口,但他们所在生产大队、生产小队没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只能吃返销粮,像定量户口的人一样,他们也有一本“粮食供应证”(供应证的封面、内容与定量户口的供应证有所区别),凭证到粮站买粮,价格比吃定量的人要贵。从凭证买粮的角度,他们又不是完全的农村人。那些年,纯农村姑娘最大的愿望就是嫁给城镇郊区吃定销粮的小伙。吃定销粮的小伙不愁找不到对象。关于“定销户口”的人,其人员性质问题,有些地区曾发文明确界定,“定销户口”人员仍是“农村户口”,实行“一年一定”的粮食供应办法。
我爱人就是顶替她父亲工作的,我岳父原先是公办教师,爱人顶替后,岳父的户口就由“定量”转成了“定销”。当年,有好多人为了子女有个称心如意的工作,都想办法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有些原先因种种原因下放的人,刚落实政策两三年就办了退休手续让子女顶替。他们的户口经历了一个几起几落的过程,即由“定量户口”转成“农村户口”,落实政策后,又由“农村户口”转成“定量户口”,子女顶替后,户口又从“定量户口”转成“定销户口”。1992年,国家计划供应粮取消,定销户口政策在实质上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现在还记得“定销户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