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夜明珠

公主柳

◎陈健全

来到雪域圣地拉萨,仰脸是湛蓝缥缈的云朵,抬头是黄的墙、红的顶、白的幔,满眼是哈达和经幡,转经与叩头的男女,让古城的林廓路像河一般流淌。一路上,这些都没有留住我的脚步,但古柏似的一棵棵柳树让我不由停步,凝神相看。

这儿的柳树太奇特了。高原清风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色之美不说,但见那遒劲如铁的树干左向盘旋,力如拉丝,势如蟠龙,有难以言表的超凡之气。见我抚树端详不已,藏族朋友江永指点迷津:这树可是大昭寺门前唐柳的后代,叫“公主柳”或“左旋柳”。传说是文成公主思乡的缘故——回首东望长安,久而久之,柳树深受感染,也就慢慢左旋了。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柳丝翩翩,让人浮想联翩。只是听着这美丽的传说,又似乎觉得与以前在青海日月山听到的倒淌河传奇如出一辙: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东望长安,思乡情浓,挥泪西行,公主的泪便汇成了一条倒淌的河——“天下河水皆向东,唯有此溪向西流”。想来,都是寓物于情,寄托了藏族同胞对文成公主的爱戴之情。

爱树之人,岂能不来拜望?

大昭寺门前,有一棵古柳树桩,虬枝峥嵘,雕塑一般。它的四周簇拥哈达、经幡,朝圣的藏民在这里虔诚地顶礼膜拜。聆听讲解,这是一棵唐柳,是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从几千里外的大唐长安带来并亲自种下,因此称“公主柳”。

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而在这些之外,文成公主还珍藏着亲人折给她的柳枝。

因柳谐音“留”,唐人有着折柳相送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当亲人灞桥折柳相送后,文成公主也与故土渐行渐远,而其离愁也渐远渐无穷。远嫁的路,她走了3年3个月,那柳枝也跟着她跋涉了3年3个月,并最终扎根拉萨。

千百年来,这棵“公主柳”已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象征着自古以来藏汉人民血肉相连的关系。

听了故事,觉得称“公主柳”真是恰如其分。柳树多生水边,柔枝嫩叶,婀娜多姿。但关键时刻,她却能以柔克刚,坚柔至刚。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生存条件恶劣。但她植根高原后,却随遇而安,有着极强的适应性,表现出大爱凝结的隐忍、坚韧不拔的毅力。根性强,根系特发达,能在地下铺就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捕捉哪怕只一丝丝水汽。木性软,如做扁担挑千钧重担而不断。记得小时候听大人讲,扁担最好用柳木来打。枝性柔,立于行道边,风吹雪打不折。还有关键一点,都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何况这里百代春秋用心插柳,能不拂堤杨柳醉春烟?

而公主,亦如柳。文成公主,一个弱女子挑起了进藏联姻的千钧重任。一如柳坚强的根柢,在她的影响下,中原的碾磨、纺织、冶金、制陶、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农书、诗文、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至今供奉在大昭寺,备受藏族同胞所崇拜。

这棵唐柳一直活到20世纪70年代。因一场大火仅剩树桩,但在树桩旁又长出了一对新柳,枝叶婆娑,浓密如发,欣欣向荣。有人说,那是后人补栽的;有人说,那是公主柳遥寄相思,神树转世,自然生长出来的。就在唐柳边,还有一座“唐蕃会盟碑”,千年风雨磨灭不了上面的藏汉两种文字:“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之。”无尽的桑烟滚滚中,它与柳树一道,活成了不朽丰碑。

《诗·小雅·采薇》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今却是——今我来思,春光明媚。不论是八廓街还是布达拉宫广场、龙王潭公园,不管是拉萨河畔乃至山南、藏北草原,或古柳成荫,或曲柳临水,或柳树成林,公主柳的后代无不生机勃发、生生不息。美哉,回首那缠绵的柳丝,不禁想起儿时在柳荫下诵读过的一段文字:“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丰子恺《杨柳》)

绿遍青藏高原的公主柳,不就如儿孙绕膝一样可爱吗?

2023-08-20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6392.html 1 3 公主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