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少华
麋鹿被称为“四不像”,是因为麋鹿与鹿有四个既十分相似而又完全不同的结构。其中有一条与麋鹿的角有关,即“角似鹿而非鹿”。麋鹿的角,可谓非常神奇。究其根源,在3700万年之前,麋鹿的祖先是没有角的。直到500万年前的中新世,雄鹿的额骨上才逐渐长出了小角,而后的演化更替,才使角逐渐长大,成为雄性麋鹿的第二性征。麋鹿的角呈树枝形状,称为“枝状角”。现代麋鹿所有的枝状角都是二分叉的,这个特点是麋鹿雄鹿专有的,是麋鹿分类和辨识的重要依据。
麋鹿角的另一特点是左右两边不对称,左右两侧角的脱落顺序也存在着时间差异。
新生的小麋鹿无角,出生几个月后雄性幼鹿开始萌出雏角,并且快速生长。麋鹿的角有抵御天敌和争夺配偶的两大功能。南通旧方志《海曲拾遗》上记载,麋鹿“两角载海藻为襄粮,逢洲沚可憩处即捎下食之,又或衔草至町场栖止”。“襄”为“协助”“帮助”的意思,所以民国时期有个“襄理”的职务名称,相当于现在的副经理或经理助理的职务,那么“襄粮”这个名称就容易理解了。旧方志上又说麋鹿“又或衔草至町场栖止”,说明一些麋鹿能把角上的海草带到可以生活的沙洲上去,作为食物使用。现代的观察和研究说明,公鹿角上的海草也是它们显示体格强壮和追逐母鹿的重要物资。科学家们给这个角上缠草的现象起了个名称,叫作“角饰”,当然是雄麋鹿特有的。
古人对麋角也很重视,颇多研究。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冬至麋角解,夏至鹿角解”,又说:“今人用麋、鹿茸作一种,殆疏也。”就是说,麋鹿的角冬天脱落,而鹿角是夏天脱落,麋鹿茸和鹿茸也不是一种东西,不能混为一谈。沈括还说:“凡含血之物……骨难长,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坚。唯麋角自生至坚无两月之久,大者乃重二十余斤,其坚如石,计一昼夜须生数两。凡骨之顿成,生长神速无甚于此,虽草木至易生者亦无能及之。”沈括的结论是麋鹿茸“所以能补骨血、坚阳道、强精髓也”。什么样的麋鹿茸质量最好呢?沈括认为是“茸端如玛瑙、红玉者最善”。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说:“麋,鹿属也,牡者有角……冬季解角”;茸,“甘,温,无毒”,“主治阴虚劳损,一切血病,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麋角亦“甘,热,无毒”,主治“风痹,止血,益气力”,“酒服,补虚劳,添精益髓,益血脉,暖腰膝,壮阳悦色,疗风气,偏治丈夫”。明代有麋角丸、麋角霜丸等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