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百科

嘎嘣脆+满口香

◎陈晖

在老南通人的小吃排行榜上,馓子是重要的品种。

馓子的源头一般认为是古时的“寒具”,即以麦、稻、黍等原料,经面制油炸而成的冷食,后泛指制熟后冷食的干粮。历代又有“粔籹”“细环饼”“捻头”等名称。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称:“细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黄后即可食用,味道脆美,类似于今天的甜点。据史料记载,五代时,金陵“寒具”制作技艺精湛,“嚼着惊动十里人”。细思量,老祖宗们中吃货还真不少,那么简单的面团都能搞成酥脆喷香的美食。难怪苏轼在《寒具》诗中,对此大加赞赏:“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这写的就是馓子。

在20世纪70年代我还小的时候,馓子是稀罕物,这从它是南通人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上就能看出来,平时更难得吃到。父亲知道我喜欢吃馓子,会悄悄买一些回来装在竹篮子里,挂在中堂的大梁上,防我偷吃,更防老鼠偷吃。他又对我说:“只有听话的孩子,我才会变出馓子奖励。”我信以为真了好多年,在我眼里,父亲是个魔术大师,我想吃啥,他都能变出来。至今每吃馓子,我就会想起父亲的“魔术”。

前些日子去乡下吃满月酒,餐桌上居然摆着满满当当一盘馓子,金黄干松、层层叠叠、缠缠绕绕,直让人垂涎三尺,那香气肆无忌惮地直钻进心底。听说主家请了师傅现场在做,急忙赶去看了好久。

馓子,有头有尾,口感也是大不一样。我最喜欢吃细长酥脆的头和中部,嚼一口,在牙齿间“炸裂”的声音,真的是夸张又好听,更胜过现在的薯片,让人一根接着一根送进嘴里,再也停不下来了。馓子的“尾巴”,是制作中绕在手上最后扔进油锅的地方,相较前端厚实肥大,咬一口,韧性十足,也有滋有味。

如今,馓子是难登大雅之堂了。幸好,还是有人依旧在干着这个老本行,一丝不苟地将面条捻成细长的条缠绕在手指或手臂上,一圈又一圈,然后甩到油锅里炸成馓子,变成人间美味,用三轮车拖着在小区路边叫卖,让我重温舌尖上的回忆。

馓子,传承美味,越嚼越快乐。

2023-09-14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9070.html 1 3 嘎嘣脆+满口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