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周刊

到镇上看电影

◎何台

当年,到镇上看电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公社所在地有个小集镇,集镇上有座大会堂,那是镇上最高大雄伟的建筑。据说大会堂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建的,建筑材料部分是拆除的地主家的房屋。大会堂门口有小块水泥地面,镇郊农民在夏收时都要抢着将自家的麦子拖到水泥场上翻晒。

县城里的电影队有城镇电影队、农村电影队之分,到小集镇放电影的是城镇电影队。城镇电影队是开着三轮机动车到集镇上放电影的,开三轮机动车的师傅、放电影的师傅都很威风。我第一次到集镇上看电影是在1972年春,那年我虚岁10岁,看的电影是彩色纪录片,题目叫《沙石峪》,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的内容记载的是河北省遵化县沙石峪大队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取得光辉业绩的动人事迹。新中国成立前的沙石峪是“土如珍珠水如油,深山遍野大石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十多年的苦战,九岭山水重安排,青石板上创高产。一个原来需要国家救济的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沙石峪》的主题歌是《当代愚工换新天》,歌词是:沙石峪,山连山,当代愚工换新天,换新天。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创高产。胸怀朝阳学大寨,九岭山水重安排,英雄战山山低头,双手引水上山来。英雄战山山低头,双手引水上山来。《沙石峪》放映之后,如皋、海安掀起了“改天换地战高沙”的热潮,提出了“一年削平高沙土,二年实行‘旱’改‘水’,三年建成大寨县”的响亮口号。如皋西乡、海安西南乡的干部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车子推,担子挑,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改天换地创高产,水田面积迅速扩大。

整个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那时候的农村初中都是小学戴帽子初中,即设在小学里的初中班),我们还在小集镇上看了好多电影,看得最多的当然是革命样板戏,也看了《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侦察兵》《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东进序曲》《51号兵站》《霓虹灯下的哨兵》等故事片。记得当时成人电影片是每人一角,儿童电影片是每人五分,小学、初中学生看电影都是儿童电影片(以学校包场为主)。有时,一些农村少男少女、新婚夫妇也喜欢到集镇上看电影。我们大队就有一对新婚夫妇晚上骑自行车到公社大会堂看电影,回来的路上不慎掉到牛汪塘里了。

我在老家所在地公社大会堂看的最后一部影片是《少林寺》,那是在1982年。后来,我到外地上学,毕业后分配工作,再也没有到老家集镇上的大会堂看电影了。21世纪初,老家集镇上的大会堂被拆了,拆得干干净净,片瓦不留,但大会堂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终生难忘。

2024-01-10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60681.html 1 3 到镇上看电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