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期末,儿子捧回了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自豪地说:“妈!我现在是个大孩子了!”我倍感欣慰。
去年一年级开学时,送儿子到校门口,没想到他依然像在幼儿园一样,扯着我的衣襟不放,还眼泪汪汪对老师说:“我还有几句话要跟妈妈说!”“妈妈一走我就会想妈妈……”出于心疼儿子,我恳求老师:“孩子小,可能对新的环境不熟悉,能否允许我陪他多走一段路程?”老师同意我每天陪儿子一起走进教室,可结果却是:每日难舍难分的地点从校门口挪到了教室门口。
别的孩子都已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可儿子依旧停留在“上学困难”的状态。老师头疼,也让我尴尬。于是,我开始寻找“医治”儿子的方法。翻遍各种育儿书加上向老师和身边的宝妈取经,我才得知儿子的“分离焦虑”与我没有和他保持界限、没有引导他适应分离有很大关系。于是,我狠下心来,每天把儿子送到校门后转身就走。老师告诉我,儿子哭闹的频率渐少,而且开始慢慢地融入班集体。
儿子应该是觉得我狠心不管他,就不和我聊他在学校的事了。我想来想去,改变了居高临下的态度,各种试探,比如“你都干什么了啊,最近老师常夸你在学校表现很好!”儿子竟然说了:“我现在都自己进教室了,能和同学们一起玩了,老师上课时问的问题,我都能很快回答上来……”我又问了些细节,并且由衷地称赞:“你真棒!以后多和妈妈说说,好吗?”儿子答应了。
儿子日渐对我们敞开心扉,有一次,我趁他特别高兴时说:“以后妈妈负责听你的故事,路要靠你自己走了。我们放手不是不爱你、不管你,而是相信你有能力做好自己。”
作为家长,适当地与孩子“断舍离”,让孩子去尝试、去历练,并对他们保持爱的关注和回应,他们会因我们的信任更勇敢、因我们的护航更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