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万家灯火

告别

◎世勇

老陈说他母亲离世后的日子,他那85岁的老父亲常常摩挲着一个口袋里的东西,目光怔怔,嘴里喃喃。

口袋里面装着老陈母亲的医院死亡证明、遗体火化证、骨灰安葬证、墓地购买书、墓地管理费收据、到派出所销户口后被截角的身份证……一个口袋里留下的都是关于死亡的材料,那是一个人告别世间的证据。

老陈对我感叹说,母亲离世后,他也偶尔想起她。但父亲和母亲在人间相伴着走过61年的光阴,那种血肉相连的感情,远比他对母亲深切得多。

穿行在我们卑微而琐碎的人生中,常常忽视着一些平常的美好,一旦一些事情出其不意地来临,我们才生出遗憾。尤其是人到中年后,身边亲友的死亡如闪电一样划破了昏沉的夜空,刺痛了我们的心。

那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单位几个同事在一起闲聊。一个同事说:“有一家新开张的馆子,卖兔肉汤锅,味道不错,改天一定请你们去尝一尝。”这同事还带着歉意说:“来单位这么多年了,还没请过你们好好吃一顿饭,多谅解啊。”没想到,他的邀请竟成了留给我们的遗言。当天晚上,他跑步时突发心肌梗死去世。在写给他的悼词里,是我们无尽的追思。才发现,他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

有次一同出差,在小旅馆里这个同事向我掏心,谈起过他的家庭,我才知道平时他为啥显得有些吝啬:一双破了洞的袜子也要缝一缝,一支牙膏也要挤了又挤,是因为他瘫痪在床的母亲需要长期吃药和护理,是因为他的妻子也多病,全家就靠他一个人撑起。

一个人的离去,有时也让我们原谅了那人身上的所有缺点,甚至让我们的精神明亮通透起来。人啊,都是在人性复杂幽微的世界里挣扎与翻滚着。某个人的离去,让我们反省:什么是该珍惜的、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该忽略的、什么是该妥协的。

我最初面对死亡,是童年时在乡里卫生院。我的一个远房叔叔,上午还在医院咳出了血,要求陪护的家属回家给他炖碗芋头汤喝一喝。等亲属把芋头汤端来,叔已经喝不下去了,也说不出话了。他挣扎着伸出两个手指头,谁也不明白那是啥意思,这成了他告别这个世界的苍凉手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出生可能不平等,但在死亡的路口完成了这种平等。每个人都有一次这样的结局,你总有不能拒绝它的那一天。这样想时,你就会给自己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心理松一次绑、减一次压、缓一口气。

有一年,一位经历了枪林弹雨、面对过成堆尸体的老军人曾经告诉过我,他对死亡的感受就是:和死亡保持1米的距离,是因为他要坚持战斗,活着回家。望着他长长的白色寿眉,我突然发现一个道理:和死亡保持这样一个触手可及的距离,也就更珍惜生命了,这就是常说的“向死而生”。

所有的人生,其实都是一场告别。这世间的告别,是让我们在一次一次的目送里凝望与珍惜。

2024-04-03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68653.html 1 3 告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