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以下乡厉祭祀显然不可能都是县城隍行身像下乡,有的地方可能是用城隍的牌位代替。牌位不一定是木头的,有可能是纸质的,仪式结束后焚化,这样是无须建城隍行辕的。有的地方制作木头牌位,甚至塑立城隍行身像,则有建立城隍行辕的必要,一开始可能是用竹木等搭建厂棚,后来有的就建砖木建筑。
明代如皋东乡为沿海乡,计一都、三都、四都、六都,共九里,理论上就有九个乡厉坛,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城隍行辕。据各场(镇)志载,掘港城隍庙建于明中晚期,栟茶城隍庙建于清雍正年间,丰利城隍庙、马塘城隍庙均建于清道光年间。
掘港、丰利,包括栟茶在历史上为淮南重要的盐场。有盐场必有场官,掘港还有主簿、都司衙门,逢场大使、主簿、都司等官员每逢新上任前都要去城隍庙“斋宿”,一般是提前一天,与庙里接洽安排。新任官员在庙里厢房住一宿,沐浴斋戒,不得食用荤腥,素服,反思自己,谋划工作。第二天,着吉服,焚祝文,祭拜城隍老爷,请求城隍爷一起协助地方政务,然后去场司、主簿、都司衙门赴任。平日有节庆活动,如正月初一、城隍生日等,官员也需亲赴城隍庙祭拜城隍,最有名的是掘港“一马穿三巷”的传说。掘港都阃府的都司一行浩浩荡荡从东营出发,经蒋家桥巷向东过北街,穿武庙巷,向西过南街,穿郡庙巷到达城隍庙祭祀城隍。
乡厉祭祀类邑厉祭祀,也是清明、中元、十月朝三次,清明节前后叫收鬼,七月十五叫拷鬼,十月初一叫放鬼。乡厉祭祀由当地官员,如:场大使、主簿、都司等主持。城隍老爷出巡相当隆重,听老人们说过,城隍老爷出巡之前,庙里会出黄纸告示,到时候,男女老少纷纷来到街上,有进香的,有不进的,但都必须看会,神像从面前经过,必须烧拜香或者沿途磕头。笔者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我家祖上在清代曾赞助过掘港城隍庙,每次城隍老爷出巡的仪仗灯笼上还有老祖宗的名讳。城隍老爷出巡队伍里有划旱船的,有踩高跷的,有舞狮子的,有打莲湘、泼花篮、跳马伕,有打十番锣鼓的,吹吹打打,煞是热闹。为避免自然灾害,过去有钱人向神佛许愿还愿可以请戏班子唱“愿戏”,或者向庙里捐赠供养。而贫苦的盐民、渔民则通过“跳马伕”以充当神的“马伕”寻求神的庇佑。随行的队伍里又有穿红衣、戴手梏、扛枷的人随行,这些人都是生病的时候向庙里许愿舍身赎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