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广玉兰

百年建筑的绿色底蕴

□田耀东

张謇儿子张孝若在回忆录中说:我父生平有两件嗜好,建筑,种树。

作为一个在张謇先生创建的学校就读过的“老学生”,我不仅有幸获得在四合院学习的机会,更在四合院里感受了学校以人为本的温馨和美好。

学校位于启东市海复镇,创建于1920年,始为垦牧高等小学。抗战爆发,南通沦陷,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于1938年迁入,简称“通师侨校”。1942年5月,粟裕将军在此创办“抗大九分校”。1947年冬,东南中学迁入。2002年,四合院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四合院为“抗大九分校旧址”。

张謇对建筑的研究深入细致,又听取了荷兰建筑专家特莱克的建议,对学校的选址、用材,植树绿化,尤其在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体现最优的学习功能等方面精心设计,亲自过问,使学校百年屹立,底蕴不凡。

启东海平面低,台风、海水倒灌,盐碱地潮咸、腐蚀性强。学校所在地的二堤地势最高,有垦牧乡的龙头之谓。为防海水倒灌淹没基础,在四合院前后开挖方河,西侧开挖竖河,挖出的土方把四合院整体基础抬高。

宽阔的小沙洪河从校东蜿蜒而过,通过七门闸奔流入海。七门闸与四合院直线距离两千米,可以有效控制海水倒灌,排涝泄洪。张謇十分重视教育,将如何让老师学生在更安全、舒适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当作百年大计来看待。纵观垦牧公司的建筑,皆四汀宅沟,深沟高垒,是他研究了海边地势低洼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对此,我感受尤深。20世纪60年代初,为修公路集砖屑,我们去挖掘张謇替江知源建的四合院废墙基。四合院被日军拆去建碉堡,已是废墟一片。挖出的砖屑、石块、青砖夯实在一人多深、一米多宽的墙基中。挖空后的墙基像打阻击战的坑道。墙基纵横交错,每根立柱,每扇门档都有外突的加强基,另外用青砖和大石块加固,挖出的墙基砖石堆成小山。张謇对一般建筑的基础尚且如此注重,可见四合院校舍的墙基多么深厚坚固。

四合院是我们的母校。1965年进校时名为东南中学。我们是“文革”前最后一届在四合院上课的初中生,有幸亲身感受张謇绿色建筑的魅力。

四合院三进两院,院外小桥流水,院内别有洞天。第一排教室,第二排资料室和实验室,第三排的两层楼和东西厢房是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初二以上已迁到院外新教育楼。正门走廊宽阔高敞,走廊比院子地面高出五十厘米。院内古木森森,松柏、老榆、银杏、斑竹、各种奇花异草……整个四合院绿荫遍地、鸟语花香。

教室是坚固厚重的大木门,镶嵌厚玻璃的小轩窗精致明亮。冬天室内艳阳高照,夏天窗外凉风习习。没有电扇空调,教室里四季温暖如春。教室墙基高出地面五十厘米,室内吊空,下设通风口。防潮抗湿,干爽通风,梅雨天不觉闷湿。地面用方砖铺地,踏地有笃笃声,如置身高堂华厅。

宽阔的回字形长廊把四合院连接成一体。长廊四通八达,遮风挡雨。夏天在长廊听雨打芭蕉,冬天在长廊看梅花迎雪。上夜课、去宿舍、去食堂,鞋底不沾泥土。长廊用长条花岗岩镶边,青砖铺地,苔痕斑驳,古朴敦厚。

四合院教室和宿舍的大梁、人字梁,山头的川梁、立柱、托木,全部榫卯结构,咬合处严丝密缝。木结构纵横交错,紧密合抱;大梁咬合着人字梁,立柱支顶着横梁,立柱用圆形的垫石防潮稳固,整座四合院的木结构自成骨架。木材选用橡木、樟木、红松、老杉,耐盐耐碱,击之有金属声,百年不腐不朽。厚重的青砖墙壁将木结构紧密围裹。墙体和木结构相互依存,把四合院打造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当年,我们这些走读生,特别羡慕寄宿住校的同学。我每天步行三里,一进校门就有小鸟归林,如鱼得水的感觉,心里有说不出的舒服与快活。尤其在冬天寒风凛冽、夏天汗流浃背的时候。走进校园,坐进教室,明显觉得到了不一样的空间。

如今,这座江南徽派风格的四合院已经102岁高龄,古朴典雅,风韵依旧。而我离开母校已50多年,时光走远,秋雨浇灭了多少繁花,只有历经百年风雨的校园风采依旧,年过七旬的我们对母校深情眷恋,经常到母校走走看看,去年的同学聚会又相约在四合院。

仰望古树覆盖的校园,抚摸斑驳匆匆的岁月,体悟的不仅是张謇百年树人的教育理想,还有先贤根据不同的建筑用途体现出的超前绿色理念,敬仰感慨之情油然而起……

2022-10-2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8356.html 1 3 百年建筑的绿色底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