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航
安定小学是如皋名校,其名“安定”不是一个吉祥词,而是来自历史名人胡瑗的祖籍地。胡瑗,字翼之,如皋人,北宋教育家、思想家,人称安定先生。
安定小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安定书院。道光元年,如皋知县托克托布及乡绅胡萱生(胡瑗26世孙)等人在如城北部后街重修雉水书院。不少人思量,如皋是安定先生的故里,天下读书人都知他的名声。况且外地早有安定书院,于是公众合议,雉水书院更名安定书院。道光十七年,如皋知县范仕义立胡瑗故里碑,上书“宋安定胡文昭公”。那位参与重修书院的胡萱生为碑撰文,纪念先人乡贤——胡瑗。
清末,科举废除,大多书院纷纷倒闭。安定书院倒在如皋近代史中华丽转身,成为安定小学。这要归功于如皋近代第一贤达——沙元炳先生。沙元炳素来敬仰安定先生。他搜集安定先生佚文,编辑作序时,自豪地写道自己有幸成为大贤同乡。时至1902年,沙元炳等士绅,积极响应张謇的通海地区教育规划,决定在如创办高等小学堂。沙先生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渐式微的安定书院。于是,他率众将安定书院改为模范蒙学堂,日后更名城市第一初等、高等学堂,1916年又定名安定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安定小学。
创办初期,学校仅有15名学生。同一时期,沙先生又捐款兴建如皋师范,十分忙碌。他还亲自兼任模范蒙学堂校长,决定安定书院所有熟田683亩、沙田800余亩,及草田、店房全部用作办学经费。1905年,学校兴建一幢二层教学楼,共计8个教室,5个班级,师生181人。安定学堂成为如皋历史上第一所近代化小学。
尽管学校数次更名,在沙元炳心中都会想到安定二字。约在1905年,学校放假,他邀同人雅集,作有《安定学校门外池荷盛开,时暑假散学,召同校诸友,酌酒赋诗》。诗作将学生比作花朵,老师比作园丁。在他的心目中,老师的责任是精心培育学生,老师的成果是桃李满天下。于是,沙元炳为安定学堂聘用多位名师出任校长。1931年10月,安定小学高级部全体师生百余人在如城举行反日救国大游行,前后两个小时,至今传为如皋人爱国佳话。
传为佳话的还有安定小学师生一直秉承胡安定、沙元炳两位乡贤的教育理念。安定小学的校风“唯实”与沙元炳创办的另一所名校如皋师范的校风“真实”,不谋而合,都是对安定先生、沙元炳先生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