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玥
去年深秋,去濮阳老山村行走,在孙家庄上见到绿豆粉皮的非遗传承人,是一个24岁的青年,庄上人都叫他“旋王”,夸赞他将铜旋子使得轻盈快适,比做了40年粉皮的孙老爹还要出神入化。
一进作坊,就见正在忙碌的一家三口——老母亲负责调糊,不停地搅动瓦缸里的绿豆糊浆,预防绿豆淀粉沉淀。小孙立于大灶边,一大锅沸水正在微微冒泡,他手持的旋子,看上去就像武侠片中的金属盾牌一样,平底,溜圆,寸把高的浅边,发幽幽的红铜色,小孙舀了一勺粉浆注入铜旋子中,肩头微微一摇,右手顺时针接左手逆时针微微一荡,粉浆就借着一股推太极一般的力,在铜旋子的底部迅速凝结,并长出雪花般晶莹剔透的放射纹。
小孙往左一递,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铜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老孙轻轻一拨,粉皮像一张透亮的丝绸被投入凉水中,接着,它被轻轻挤出水分。粉皮子活泛得很,捉之滑手,挤之有韧性回弹,放入刺手的凉水中能迅速漂游,犹如一朵透亮有仙气的水母。挤干水分后,将它摊平,放上竹帘子。一只长长的竹帘子摊放6张粉皮,立刻抬到场院中去晾晒。老孙才抬出一只竹帘子,我已经赶不上趟儿了——小孙笑道:“换我爸来弄,您这一忙乱,看得我旋粉皮的方向都乱了。”
我退出,小孙一家人的流水线就恢复了豫剧的调门儿,一招一式都揉在了点儿上,让人瞧着极其舒适。在小孙手中,铜旋子仿佛不是做活的家什,而是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它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借着臂膀旋动的离心力,迅速吐出一朵朵的“雪莲花”,或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
旁边的小孙妈妈心疼地说:“做咱这一行的,盼儿孙接手,又舍不得儿孙接手。”她扳过儿子的手给我看——小孙戴露指手套的左手指尖是一层厚厚的茧,再一看,右手也是。铜旋子导热快,沸水之上,赤手触之很难不烫出血泡,而旋动它又需要一股巧劲,戴手套,手就变笨了,做出的粉皮就厚薄不均。所以,只能忍烫相搏。几番磨砺,层层叠叠的血泡都愈合了,一层厚茧子长出来,手的忍烫能力,就上了一个档次。
晾晒绿豆粉皮的竹帘子一只只斜靠在院墙上,或平搁在长凳上,场院中像同时升起了几百枚皎洁的圆月,而那些影影绰绰的离心花纹,就像月亮上的桂花树一样,散发着梦幻光泽。风徐徐吹送,新绿豆的清香在场院中鼓荡,有时浓郁,有时淡然,强烈的阳光下,粉皮正在脱水,与竹帘子分离时,发出轻微悦耳的啪嗒声。
太阳到了天心,一家人做完600张粉皮,连屋顶都被竹帘子占满了。小孙说:“跟我们一起吃拌粉皮吧,想来你也看饿了。”
才从铜旋子上捉下来的凉皮,吃在喉咙里像一条滑跳的游鱼。与此同时,刚从田园中摘下来的香、酸、辣、凉等诸般滋味,都与那玉带般的凉皮纠缠得难舍难分,在舌尖唱起了大开大合的豫剧,那么恢宏,那么醇厚深沉,又那么鲜爽痛快。
我问小孙:“回来做凉皮,也是为了在爹娘的膝头,吃一份这样的美味吧?”
小孙答:“家里的手工凉皮养活过四代人呢。2019年深秋,妈给我翻好了冬天的新被胎,让我回家拿,我进门,发现我爹在灶台旁站久了,竟然膝盖不会打弯,要扶着墙才能把竹帘子扛出去,按他的话说,就是想唱戏都亮不出霹雳嗓门了。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
此时,农家场院安静得听得见野蜂的飞舞声,以及蝴蝶抖落触须上花粉的声音。院墙上的野菊开得那么鲜活,更鲜活的,可能还有小孙爹娘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