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民间写真

“天下第一团”

□凌云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什么都知道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或知之甚少;很多故事,我们都知道它发生了,却并不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先前,我对于有“天下第一团”美誉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认知,就是这样。后来,作为军事新闻记者的我,多次到新疆边防一线采访,耳闻目睹那些在边境一线住在地窝子里的兵团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才让我对它有了清晰的认识。

1949年10月,毛泽东主席命王震领兵10万挺进新疆。新疆解放,百业待兴,驻军少给养,百姓盼温饱。刚刚走过枪林弹雨的人民解放军便按照王震代司令的命令开展大生产。全体官兵以师、团为单位,依靠天山南北划分区域各自垦荒。1950年秋天就收获了6200多万公斤粮食,到1952年秋,生产粮食3.26亿公斤,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向国家上交了不少储备粮。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他当初之所以派王震领兵进疆,早就料到新疆的情况,想让王震再造一个“塞上江南”,因为王震当年领导的359旅曾在陕甘宁根据地组织开辟了有“陕北小江南”之称的南泥湾。

初来乍到,军人垦荒的出色表现,为新疆的稳定、建设蹚出了一条新路。

1954年10月7日,毛主席正式签发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命令,10.5万驻疆官兵集体就地转业,屯垦戍边。新疆地广人稀,民族组成复杂,又与多国接壤,不稳定因素太多,必须派驻部队长期戍守。而派兵易,养兵难,动辄几万十几万人口,供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建疆、固疆、保疆,屯垦戍边是最佳选择。

新疆占我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地盘虽大,但不是戈壁就是沙漠,好不容易有点土地还大多盐碱化严重。在这地方屯垦戍边,兵团人走的注定是一条浸渍着血汗的道路。10多万大军脱下军装,不再拿军饷,穿什么?吃什么?住在哪?怎么干?一大堆问题摆在面前。

为了省钱,发给战士的军服一年只有一套,就这一套还“偷工减料”,四个口袋减了俩,帽子的帽檐也减了。战士们为了省衣服,干活时都光着膀子,被烈日灼伤的不计其数。

屯垦天山南北,得解决住处。搭起帐篷挡风雪,钻进地窝避寒霜。官兵们因地制宜搭建地窝子,即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多深的四方形坑,面积约几个平方米,四周用土坯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架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地窝子连木门都没有,用破麻袋遮风挡雪。冬天,炉子上的炉板都烧红了,人捂着被子还冻得哆哆嗦嗦。

开荒种地,没有耕畜,更没有机械,战士们就裸露着上身,用扛枪的肩膀拉犁,像卖力的耕牛一样,弓腰低头吃力前行,后边扶犁的身体前倾……当初77团八连8人拉一架犁一天开荒0.6公顷多,比一头耕牛犁的地还多。

屯垦是为了戍边,新疆两千多公里边境线荒无人烟,过去是有边无防,兵团成立后建起数十个边境团场、上百个边界哨所,官兵们照样“掘地为穴”,边种地边放哨,边放牧边巡逻。在现在的中哈边境32号界碑旁,有个称为雪山孤岛的“夫妻哨所”,马军武和他的妻子张正美在那已坚守了34年,巡逻走的路程有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光阴如箭,年华似水,“小两口”变成了“老两口”。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边境的安全,身怀六甲的女民兵孙龙珍,在一次边境对敌斗争中光荣献出了自己和腹中胎儿的生命……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条件下生活生产、执勤巡逻,不是没人抱怨。有战士发牢骚:赶走了日本人,解放了全中国,怎么咱还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吃苦?图啥?每当这时王震便会端着盐水煮好的小麦坐到战士中间,他指着面前广袤的大地说:咱们国家的地图原来是秋海棠叶,因为没了外蒙古就成了大公鸡。咱要是再把新疆丢了,那咱国家成了啥?咱们还有脸回去见主席,见乡亲们?一席话让所有人沉默了。是啊,咱打仗不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吗?咱在新疆屯垦戍边不也是保家卫国?!

思想通,一通百通,官兵们心头豁然敞亮。他们唱着《南泥湾》的歌儿,踏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的旋律,义无反顾地在我国新疆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展开了改造自然、守土保疆的伟大事业。

屯垦戍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汉廷就开始“置校尉,屯田渠犁”,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汉代、唐代、清代规模最大,可惜没有哪个朝代做到善终。究其主因,在于两字:女人。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女人是家,有了她,一切就心安神定了,扎根便自然而然。在“铸剑为犁,掘地为穴”闹得正酣之时,王震和他的领导团队很快意识到了这个大问题。部队里有许多大龄干部,因为连年征战未得婚配,还有大批战士也到了谈婚的年岁,不解决好他们的婚姻问题,何谈屯垦戍边、扎根边疆?于是,部队一边给结了婚的官兵放探亲假,要求他们回家动员妻子儿女一起来新疆安家落户;一边广发“英雄帖”,号召全国各地有志未婚女青年投身新疆建设。

1950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湖南省领导黄克诚、王首道收到一封意味深长的来信,信中写道“……在湖南招收大量女兵,十八九岁以上的未婚女青年,有一定文化的女学生,不论家庭出身好坏,一律欢迎,要她们来新疆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写信人是率领10万大军挺进新疆的王震。就是这样一封同乡向同乡求援的塞外来鸿,让三千湘女听从党的召唤,身着戎装,奔赴新疆。她们和戍边将士筑巢育儿,拓土垦荒,奉献青春和热血。随后又有山东、广西等地数十万“支边青年”来到兵团,共同开创屯垦戍边新的纪元。真可谓“沉寂荒野绽群芳,湘鲁女兵进新疆。戈壁母亲传薪火,屯垦基业万年长”。有巾帼撑起半边天,我国的屯垦事业从此便由“一代而终”变成“世代屯垦”。

后来,他们的二代、三代,踏着他们开拓的足迹,一步步朝前推进。至2021年,兵团垦荒造田1600万亩,造林348万亩,沿国境58个团场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畅通,2019公里边界固若金汤。一片片荒漠变绿洲,一座座新城拔地起,一个个企业应运生,兵团已拥有240多万人口,14个农业师、174个农牧园场、5000多个企业,12家上市公司,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3395亿元,占新疆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359旅的血脉在天山脚下繁衍成了共和国独一无二的骄子——“天下第一”的强大兵团,已成为新疆的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如果没有它,新疆绝不会有今天的安定和繁荣!

“天下第一团”是历史的一个美丽馈赠,其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将照耀我们在新时代谱写新的华章。

2023-02-1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5402.html 1 3 “天下第一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