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当年捕鱼用“鱼簖”

□杨汉祥

过去有一种比较原始的捕鱼工具“鱼簖”,如今几乎绝迹了。三四十年前,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捕鱼工具,几乎随处可见。

鱼簖由细竹排、木桩、提笼等物件组合后插入河中,形成一排形似水中的竹篱笆,其作用是拦截河中过往鱼虾等水生物,并有效将其捕获。从事这一营生的人家最起码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住宅必须紧靠河边,这样才能方便日常维护,随时从中取获各类鱼货;二是选定的河道必须是活水,河中野生鱼、虾、蟹之类也要多,否则投入后则少有产出;三是家中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插簖所需不少毛竹、木桩、铁丝、棕绳,包括大木盆或小木船等物件,而购买这些物件都要花钱;四是家中必须有至少两个壮劳力,因为要经营好鱼簖,必须有足够的人手。

安插鱼簖之前,先在河道两岸间的水中每隔三米左右打入一根手臂粗的木桩,接着把用细毛竹条与棕绳编成的一块块竹排,按木桩的线路依次插入河底淤泥中,同时将其与木桩紧靠并绑牢。至于所插的竹排要略高出水面,否则就起不到拦截作用。至于插入的竹排每隔一米左右要留出一个尺把宽的空当,然后把准备好的竹提笼嵌入空当,并用铁丝将其与竹排固定。竹提笼用竹篾编成,形状像加长型的一只大鱼篓,其最宽处直径一尺左右,高度跟竹排一样。另外,在提笼前后两面各锯开上下两个直径为半尺左右的圆口,其中下边的两个圆口必须在提笼最下端(主要为引诱螃蟹爬入),然后把一个竹漏斗状的竹篾编织物插入该圆口,而这竹漏斗的上口要对外并全部没入水中。被拦截的鱼、虾、蟹之类到了竹漏斗上口边,便误认为是出口,很容易通过竹漏斗上口进入提笼,由于竹漏斗下口狭小又有一些弹性,鱼、虾、蟹之类穿过竹漏斗下口进入了提笼,就再也逃不出来了。

除了平时养护鱼簖,主家得定时划着大木盆或小木船去各个提笼处收取鱼货,一般每天一两次。收取时先把固定提笼的铁丝松开,将提出水面的提笼倒扣在大木盆里或船舱里,然后将提笼轻轻往上一提,里边的鱼、虾、蟹之类就从提笼上口全部倒出。提笼清空后,再嵌入原处并固定好。当全部提笼倒过一遍,就可以满载而归了。

鱼簖一般都插在不通船只的河道上。如果要在通航的河道上插鱼簖,必须按有关部门规定,在河中央留出一段可容纳一条船过往的空当,这里不打木桩、不插竹排,只是紧密地插上一排弹性十足的薄毛竹片,在水下能起到阻挡鱼虾的作用。当船只通过时,这些毛竹片就被压入船底,等船通过后才恢复原状。机帆船通过时也是如此,但船主一定关停船上机器,否则既会损坏毛竹片,也会损坏船底的螺旋桨。

由于各地水产品养殖业兴起,河中野生鱼、虾、蟹之类逐渐减少,加上人们捕捞工具和方法日趋先进,加上各地交运、水利等部门不允许在河中私筑各种影响航行与水流的设施,鱼簖变得越来越少,最终被彻底淘汰。如今,即使在我们通东农村,也不见鱼簖的踪迹了。

2023-03-1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8584.html 1 3 当年捕鱼用“鱼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