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面镜子

——《从未名湖到新开湖:郑克晟师友杂忆》出版

□武晓兵

近日,《从未名湖到新开湖:郑克晟师友杂忆》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郑克晟(1931—2022),祖籍福建长乐,出身书香世家,祖父郑叔忱(1863—1905)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父亲郑天挺(1899—1981)为享誉国际的历史学家。本书对郑氏家族有所谈及,书前附“郑天挺家族谱系图”“梁、陆、张、郑、董五家亲属关系图”,可以帮助我们对其家世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过庭之训”;第二部分“师友风义”;第三部分“朝花夕拾”;第四部分“拾零谈片”。主要围绕郑天挺、郑克晟及其在北大、西南联大、南开大学等不同时期交往的朋友圈展开叙说。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全面侵华,京津地区高校不得不避战南迁,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西南联大,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追随南迁的学人像郑天挺、梅贻琦、傅斯年、陈寅恪、罗常培、魏建功、雷海宗、向达、邵循正等在艰苦抗战中不仅持续深耕学术,也偶有闲情苦中作乐。尤其教授当中的单身,他们常常一起奉行AA制聚餐谈天,关系非常融洽。有次餐后,有人提议预测抗战何时能胜利,大家都踊跃参与,众说纷纭。有人戏说他来年生日可胜,有人猜测来年某节日可胜,大多数人则推断1944年前可胜,而唯独邵循正认为1945年10月10日即可胜。郑天挺将他们提供的时间都记在了日记里。后来的事实大概印证了邵循正的独具眼光。这是他们在西南联大时期日常生活中的一角,更是知识分子渴望胜利的拳拳爱国之心的溢于言表。

抗战胜利后,学人北归。1946年7月,胡适执掌北大校长。在北大复校重新规划的忙碌中,也有些值得一记的日常。9月,罗常培女儿结婚,胡适担任证婚人。在这次场合上,郑克晟第一次见到胡适。胡适给他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描述说他“着长衫……长得潇洒,学者风度,没架子”,是“北大的漂亮的校长”。相比胡适,傅斯年当时则“又胖又黑”,“块头就有胡适两个”。还比较随意地身着“一件全是大褶子的浅色西服”,遭到在场的教授太太们哄笑。郑克晟最后一次见到胡适是在1948年8月9日北大26位教授为郑天挺五十周岁祝寿的时候。不久,随着国内政局的巨大变化,胡适在国民党政府的几度催促下,“毫无准备的走了”。面对权势变革,郑天挺并未离开北大,而是极力维持,被称为“北大舵手”。

1949年后,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著《元白诗笺证稿》中因为考证了杨贵妃的入宫始末,常被挑出来诟病为“目前尚有人在研究杨贵妃入宫前是否处女”云云。已经奉调南开的郑天挺几次听到后,颇觉诧异,在日记里说“近来学者每举寅老考证杨太真入宫是否处女为史学界之病态,颇多诽议,具有诋娸之意”。他从谢国桢处借来这本书“穷一夜之力毕之”,读完后认为并非如传言一般,整章18页约两万余字中谈及贵妃入宫事只占3页约三千字,而且旁及他事。郑天挺以为“不应举此为病”,认为陈寅恪此书“考证社会生活及工业技术尤精”,“不应抹煞其工力”。郑天挺在那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情境下依然能保持学者应有的人格风度和中肯评论,不仅因为二人长久的交情,也是郑天挺为人处世阔达的精神所至。

郑克晟1951年考入北大史学系,对师辈授课的不同风格曾有描绘。例如,他说非常喜欢听张政烺的先秦史课。张为人谦和、随性,又博闻强识,上课往往先与学生闲谈,海阔天空。上课没有正式讲稿,只有一些小卡片,虽然有人说比较凌乱,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真实想法。张政烺的讲课风格或许有西南联大时期的影子。何兆武曾经回忆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就说“有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胡扯,甚至于骂人,但我非常喜欢听,因为那里有他的风格、他的兴趣,有他真正的思想”。不过,1952年北大迁至城外,教材、观点也逐渐统一甚至变得教条,张政烺授课也很少再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郑克晟也谈及其他师辈的不同讲课风度,如余逊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有详细的讲稿,笔体端正,慢而清晰,对初学历史者很有帮助。又说杨翼骧口才极佳,讲课精彩,且板书工整,郑天挺评价他是“北大正派风气”。

学术的春天再次来临时,为追赶失去的时间和促进学术的发展,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出外访问,积极与海外学界交流,并组织相关学术活动。1980年8月,郑天挺主持的南开大学明清史国际研讨会召开,出席中外学者120余人,盛况空前。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史学界举办的首次大规模国际性学术会议。不过,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状况和学术生态,学界在举办国际会议如邀请海外学者、经费控制、接待住宿等事宜均缺乏经验,所以不得不向有经验者请教。旅美华裔学者何炳棣就曾为郑天挺出谋划策,尽心尽力。海外华裔学者不仅在筹备会议方面提供大量经验,并且在沟通中外、两岸文化学术交流也起到重要桥梁作用。1985年12月,郑克晟出席香港大学举办的国际明清史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大陆学者25位、台湾学者18位受邀出席。这是海峡两岸明清史学界时隔三十多年之后的首次境外学术交流。时任港大的华裔学者赵令扬教授在居间联络两岸和促成这次会议方面就贡献非常之多。

书中像这样的学林掌故、文人趣事相当之多。文笔洗练,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是透视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面镜子,相信读者自会有体味。

2023-04-02 ——《从未名湖到新开湖:郑克晟师友杂忆》出版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0829.html 1 3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面镜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