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紫琅茶座

寻隐者不遇

□王春鸣

我喜欢五言绝句,绝句,这个名字就很妙,绝,截也,把一首律诗拦腰砍为两截,真是泼辣。

小时候喜欢,是因为它们短,但是背会了,在爹娘面前也算有个交代——难道它就不是一首诗吗。大了喜欢,还是因为它们短。中国古典诗词妙不可言,五绝,字数少到不能再少,却往往讲一个大到不能再大的意思。于是每一首,都耐人寻味。那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是诗歌的内容吗?非也。而且这寥寥数字,可能会比一本《史记》更让人感动,因为它传达的东西,有一种微妙的意趣,给人很多感发和联想。可你意会了又觉得很难讲出来。也许,是诗人在不经意间流露的自己性情的本质,构成了它最美妙、最神秘的地方。

唐代的五绝里,有一首最绝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青松白云之间“寻隐者”,跟我们这些爱逛淘宝京东抖音的人比起来真是超尘绝俗。贾岛最著名的“禅意”之作首推此首,二十个字引来无数点赞。

小时候我爸爸问过我,贾岛遇到隐者没?我翻了个白眼——他不是说得清清楚楚吗?没有!后来小学老师也是这么讲的,没有遇到。

可等我当了娘,家里那个爱思考的小学生跟我说,遇到了。我惊呆了。转念之间,对他的领悟又惊又喜。他说遇到了,最起码意会了三个问题:隐者是谁?贾岛是谁?贾岛为什么要寻找隐者?

我重新品咂了一下这首已经背会四十多年的小诗,不管是隐者,还是贾岛的寻访,它们看上去是一件具体的事,而且没有完成,但是实际上,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他的寻隐者这件事情确实已经是圆满的了。他遇见了松、药、山、云,这些就是隐者的内在之我呀。

《寻隐者不遇》既是对隐者其人的不遇,又是和隐者精神的必然相遇。同时,它穿越时空而来,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通。这世上有太多的东西是存在而不可见的:骑驴找驴,开会走神,银行账户里消失的数字,都是隐者。所以寻隐者不遇,大概也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吧——存在而不可见。

隐者明明就在山里,贾岛却要说自己不遇,他瞒过我们,通过松下问童子,一层层接近自己向往的事物。贾岛啊!提到他就会觉得他很可怜,短短两句诗写三年,我永远记得我爹给我讲的“推敲”的故事,这不是魔障了吗?有关他的关键词郊寒岛瘦、苦吟、诗僧、诗奴、诗囚……每一个标签都让我簌簌发抖,我直言是不会学他的(苦学精神),弄得父亲颇为失望。

贾岛出生于河北范阳,平民家庭,门第寒微。传说他三十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诗写得这么好,怎么会不得志呢?因为他太骄傲太看不起人了,有本古书叫《鉴诫录》记载说:“岛初赴名场日,常轻于先辈,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旁若无人。”看不上与他一同参加科考的所有举人,遭到孤立实属正常,屡考不中就更正常了。因为这样狂妄的人,主考官恐怕也不会喜欢,所以《鉴诫录》继续说:“公卿恶之,奏岛与平曾等风狂,挠扰贡院,是时逐出关外,号为十恶。”被列为疯狂考生中的“十恶”之一,能够想象得出当时贾岛在考场上有多遭人恨。而“连败文场”,当然就中不了进士,更做不上官。迫于生计,贾岛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原来史书说他“出身寒微,性格孤傲而不得志”,是这么一回事,有门第的关系,也有个性的关系。当然,肯定也有时代的关系。

贾岛的苦吟,对我等俗人,可能确实是苦,但在贾岛自己那里,恐怕未必。俗人是想不通僧人的举止坐卧的。我后来去过二甲的香光莲寺,在那里遇到一个吃斋念佛的苦行僧,他说,他不睡觉,每天只是坐着,顶多打打盹儿就过去了。我一看他打坐的单人床,果真有个屁股大小的“圆坑”,旁边的棉被子已积了尘土,显然长时间没动用过。那么“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苦吟不辍,对于贾岛来说应该是有种自虐的快感的。跟我们熬夜追剧打游戏也没有什么区别嘛。

贫困的家庭,失落的仕途,枯寂的禅房生活,使贾岛养成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有过僧人经历的人,在与俗世之人交往时,其心灵之间怕也隔行如隔山。他经常说:“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哦,原来这样,他才会去寻访隐者。终南山位于长安以南约五十里处,在唐代,素为佛、道及隐士们的集散地。贾岛与佛、道隐士的交往极多,写的诗当中,有一百多首都是写给这类人的。他去寻隐者,原来是为这些人“知其素心”。

当然除了隐士,贾岛也有一些俗世朋友,比如拜在韩愈门下,同为韩孟诗派的一批人。他们与贾岛的交往、和诗,也很有意思。志同者道合,精神风貌也类似才像话。其中有个张籍对贾岛还是比较熟悉的,我也挺喜欢他的七绝《秋山》,虽然跟贾岛相比啰嗦了一点。他的《赠贾岛》一诗,在描摹贾岛生活状态的同时,顺便也道出了贾岛科场落第的现实。我们看到了怀揣诗稿无处投寄的贾岛,拄着棍子去挖野菜的贾岛,写信给朋友乞求粮食的贾岛,名落孙山无可奈何的贾岛……贾岛自己的禅诗展现的是精神世界,而他朋友的诗歌总是在记录他的俗世生活。这种不得志的俗世生活,又反过来让人了解了他的精神向往,他松下问童子的意图。

那这样一个诗人,所追寻的隐者又是何方神圣呢?

隐者是隐居不仕的人,隐居不肯当官,很是让人佩服。先秦时代就有了这样的怪人。到了陶渊明,已经是一个标准的隐士,然后以他为开端,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系统的隐士文化。贾岛连和尚都做过了,就没有再去做隐士,但是他自己觉得还是和隐者精神上是相通的,所以会寻访他们。而他和他们,其实都是一场动乱的产物。

贾岛的生卒年是公元779年到公元843年,也就是说,在他出生前十六年,唐代刚刚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更耽于享乐,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范阳就是贾岛的老家,藩镇割据时期一直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贾岛的个人生活自然是深深受到这场战争影响的。

安史之乱之后,遍地都是贾岛这种孤傲落魄之人,茫茫人海中多了一个群体:隐士。整个社会包括文化都发生了转型。许多走投无路的文人,从马上建功立业,转向了归隐山水田园,从外在事功,转入内在的清修。之前文人们要么儒要么道,但是安史之乱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成为了主流。它重视心性修养,追求的精神境界既不能言说,也不立于文字,唯有妙悟。因此禅宗极大地影响了中唐以后的艺术、文学,当然也包括人的生活方式。贾岛的时代,大唐繁华已成一梦,而参禅和写古绝禅诗,却成了时尚。

南朝就有的绝句,到了唐代越写越绝。话不需要多说,懂的人都懂。

却原来,寻隐者不遇,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题记,题记之后,但见困顿诗人,青松白云,千载空幽。

2023-04-04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0982.html 1 3 寻隐者不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