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市记忆

海门先贤崔桐轶事

□王士明

海门,始设于后周显德五年(958),是一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不仅生养了无尽苍生,而且哺育了不少贤士。明代的贤臣崔桐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崔桐(1478—1556),字来凤,号东洲。他一家世代为官,曾祖崔璜是余东场的万户侯;祖父崔润做过湖广郴州同知;父亲崔昆系翰林院编修,成化二年(1466)任过浙江天台县丞。崔桐自幼聪颖,9岁时从父游南雍时,因出语惊人,为当时的国子祭酒徐琼称为奇童。他在15岁时就考中秀才,38岁中了解元,次年又中了进士第三人(探花),官授翰林院编修,以后又担任了太常寺卿、翰林院侍读、经筵讲官、兼修国史,升嘉议大夫、擢国子祭酒,官至礼部侍郎。可谓仕途得意,官运亨通。但崔桐生性耿直,忠言苦谏,在任期间遭到两次廷杖,险些送命。

崔桐一生中也留下不少轶事。明代嘉靖年间,有一媳妇的公公病故了,她在婆家戴上“三连冠”并披麻戴孝奔回娘家送信。娘家两老认为自己身体还挺硬朗,是触他们的“霉头”,所以把女儿拒之门外,并扬言要断绝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大家都感到束手无策。有人去问正在家为母守孝的崔桐。崔桐听后笑道:“你应该知道,披麻戴孝出门,这是大人死后才有此大孝。但你也应该知道,里外父母是一样的。这样回家不是待错娘家父母吗?他们承受不了,当然会赶你回去。现在你脱去孝服用青布包好,再回娘家告知公公已故需戴‘父孝’,要求家中父母理解,特来‘讨孝’请同意准戴。”该媳妇依崔桐之言再次到娘家,果然得到谅解,并泡了热糖茶款待。女儿临走时,还给了两条裤料(含女婿一条)作为“回礼”。以后,不管是女儿或媳妇哪一方的父母(或公婆)去世,都按规矩回家向父母或公婆“讨孝”,形成了通东地区特有的习俗。

再说得罪两个“皇上”的故事。那是在正德十三年(1518),正德皇帝要到南方巡游取乐。崔桐与状元舒芬等人联合谏阻。正德帝龙颜大怒,勒令他们跪在午门外五天五夜。期满后每人再打三十大板,剥夺“官俸”半年。当时崔桐被打得半死,被抬到翰林院里,掌院官怕受牵连,竟要叫人抬出去。崔桐说:“我在这里供职,死也要死在这里。”掌院官也无话可说。

嘉靖皇帝即位,替崔桐等人平了反,以“谏南巡”有功加俸一级。但崔桐仍然秉性不改。嘉靖三年(1524),嘉靖帝要以皇帝的礼制追封他的生父。崔桐与舒芬等跪哭力争。此举触犯了皇帝,把他们拿下大牢,受廷杖三十大板,夺俸三个月。后虽然崔桐官升翰林院侍读,却始终不为当权者所喜欢,先是担任湖广参议,后左迁提学副使,又转任福建参政,遂降为浙江阜台副使。在浙江任上,奉命审讯“百万富翁”王一贯的案子。此人买通当朝宰相的路子,派员向崔桐说情,并以四千两银子贿赂他。崔桐不为所动,秉公办案。

崔桐历事两朝,在任三十余年,忠介廉静,不苟荣禄,在事必尽其诚。他一生著述甚丰,还修撰过嘉靖《海门县志》,其《海门迁县记》一文为我们留下了海门县治迁徙的第一手资料。他记载了海门县早期的沉没史,并把这些史事刻在了石碑上,虽然石碑已沉入大海,但碑文却流传了下来。

2023-04-06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1189.html 1 3 海门先贤崔桐轶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