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市记忆

如皋早期的婚俗改革实验

□何台

近年来,“天价彩礼”、婚宴婚庆大操大办、婚礼恶俗闹剧等频频出现,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多地积极开展相关改革。其实,关于婚俗改革民国时期也曾提倡,只是未能得到实质性推进。80多年前如皋县徐家湾村在这方面就曾做过有益的尝试。

1928年,如皋东乡徐家湾(今属东陈镇)人徐绳祖在上海持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西语系毕业后回家闲居。他思想开明,热心公益,能接近贫苦农民,受到时任县长章骏的赏识。经过积极筹划,购置设备,他于1934年夏秋在徐家祠堂成立如皋县徐湾农民教育馆,牌子就挂在大门口,又在东首100多米的地方新建4个教室,设立徐湾农民夜校,招聘教职员工10多人。徐绳祖既为教育馆馆长,亦为夜校校长。丛子云为教务主任兼管秘书工作,王锡贵管理庶务。

在办馆近4年的时间里,当时的如皋县县长章骏、张渊扬,教育局局长汪特璋多次实地调研考察。该馆确实为乡村百姓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一是设有图书馆、娱乐室、体育场,为农民农闲时提供了看书及活动场所。二是开办“农民夜校”,让贫雇农走进识字班,学文化学知识。三是开展农艺活动,提倡科学种植养殖。四是举办社会公益事业。五是倡导婚俗改革,推进移风易俗。

在倡导婚俗改革方面,徐湾农民教育馆做了下列工作:一是举办集体婚礼。1936年元旦,经徐绳祖多次耐心做工作,动员了4对新人在元旦之日(传统的婚期都在春节期间)于农民教育馆举行集体婚礼。这在当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集体婚礼简单、朴素,参加人员有新人的父母、公亲族长等,徐绳祖作贺词与证婚词,新人父母、公亲族长见证,既简单又庄重。二是向社会发出倡导书,倡导婚俗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如皋传统的结婚礼仪分为婚前礼、亲迎礼、婚后礼三个部分。婚前礼主要有问名、纳吉、纳采、纳征、请期等程序。亲迎礼有求亲、迎娶、携妆、上轿、下轿、拜堂、入洞房、撒帐、合卺诸程序。在求亲前还得做好待嫁、铺床、饽床、沐浴的准备。婚后礼主要有开脸、看朝、祭祖宗、行礼、回门、会亲等程序。每道程序都要花费不少的费用,尤以“迎娶”前后花费特别巨大。迎娶时,男家发花轿到女家迎亲,普通家庭是二人抬的花轿,殷实小康之家讲究排场,为四人抬花轿。婚后礼中的回门程序,新娘、新郎都要坐花轿,花费可想而知。“农民教育馆”向社会发出倡议,要求改花轿迎亲为独轮车迎亲。还要求全社会共同抵制高额彩礼,抵制婚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1938年3月如皋沦陷后,农民教育馆也停止了活动,一个小村庄的婚俗改革就此画上了休止符。

2023-04-06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1190.html 1 3 如皋早期的婚俗改革实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