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阅读

皮影之旅

□展颜

旅游是一件拓宽眼界寻找新奇的活动,每个人的玩法不同,有人热衷摆拍风景照,有人喜欢打卡网红美食,有人偏爱体验民宿,而我觉得去各地看戏也可以成为旅游的一部分。

近些日子,拜读了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皮影》,很佩服作者在几十年时间里,心无旁骛走遍大江南北几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个县的农村,访问了上千个皮影艺人,挖掘整理大量的皮影戏资料。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民间艺术需要有人传承,更需要像作者魏力群这样的有心人来记录和整理,让即将淡出视线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以文字的形式永存,以供后人参考。

《皮影》一书介绍了中国皮影的分布、皮影戏的剧目及表演、皮影戏造型艺术等等,读完对皮影戏有了概况方面的了解,可视为皮影戏入门的普及书。

记得有年我去北京出差,预订了一间位于胡同里的四合院酒店。酒店古色古香,颇有“城南旧事”的气息。办理入住手续时,酒店赠送了一张皮影戏券。吃过晚饭,胡同里漫步五分钟,就到了什刹海皮影文化酒店。铺着地毯的咖啡吧里,修建了一个别致的木雕牌坊式的小舞台,我在那里观看了两部皮影戏《鹤与龟》和《魔女梳妆》。表演者躲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控手中的影人,一边绘声绘色讲述着故事,看得我数次笑出声来。

演出完毕,皮影戏师傅带领观众参观后台,手把手教我们操控各式影人。影人多用驴皮雕镂而成。所以,老北京人都管它叫“驴皮影”。我第一次操控影人,手持三根细竹,以为简单,实际上却笨手笨脚,始终无法自如地操控。其实,这才只是表演的第一步,皮影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演出时不但手要到位,嘴上还要说、念、打、唱,配合默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绝不仅仅是口头轻飘飘的一句话。

本以为皮影戏是老北京的民间艺术,读完《皮影》一书,方知皮影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派别。就拿北京来说,在清道光年间就已经形成了滦州影风格的东城派,和涿州影风格的西城派。陕西皮影又分为碗碗腔、老腔、弦板腔、阿宫腔等不同风格的演唱。河北皮影包括冀东皮影、冀中皮影、冀南皮影三个流派。河南皮影以豫西皮影和桐柏皮影为主要代表,湖北、广东、浙江、山东、福建等等也各有各的流派,可以说,大江南北,到处都有皮影戏的足迹,皮影戏的故乡就在中国。

这让我想起有一年我去云南腾冲旅游,在当地“非遗街”上,邂逅到一间皮影馆——原来,皮影戏也是腾冲的文化遗产之一。腾冲皮影戏系当年南征战士及移民传入,随后进行了改良创新,融入了地方特色唱腔。过去,皮影戏班有时会跟随马帮一起出行,路上给旅途劳累的马帮人来上一段皮影戏,调节枯燥的马帮生活。因此,皮影戏在云南流传开来。和北京皮影戏有所不同的是,腾冲皮影戏的影人尺寸较大,且多用牛皮制成。

我在那里观看了一部极具腾冲特色的皮影戏——《大救驾》。云南十大名菜中,有一道就叫:大救驾。腾冲人将饵块切成菱形小块,和鸡蛋、瘦肉、番茄、青菜等蔬菜同炒,就成了大救驾,实则就是炒饵块。传说明末永历帝被吴三桂追赶后逃到腾冲,又饥又累,村民奉上当地的美味食品炒饵块,永历帝吃后赞不绝口,称之救了朕的大驾,“大救驾”便由此得名,而皮影戏《大救驾》讲述的正是这个历史故事,采用腾冲当地方言来演绎。观看了一部《大救驾》,既了解了“大救驾”特色菜的由来,又听到了当地方言,可谓一举两得。

之后,皮影馆邀请游客给影人上色。影人在雕镂之前,需经过画稿过稿的工序,雕刻之后还有敷彩上色之工序,足见制作一只影人之工艺繁复,民间艺术实是时间与手工相融合的结晶。

在书中,就有详细的皮影雕制的工艺介绍。有趣的还有皮影戏的戏箱。一副小影箱约有影人头茬500多个、影人身子100多件,较大的影箱则有影人头茬1000至2000个,简直无法想象该如何摆放。影箱中还有戏曲场面上所用的桌椅、车马、动物、殿阁、山峰、树木等各种小道具,实乃一只百宝箱。

值得深思的是,《皮影》书中说皮影戏很受西方人的喜欢。近年,常有各国学者和留学生来中国考察皮影戏,去各地观看皮影戏,或专门作皮影戏的研究学习。可我们国家自己的人,却觉得这是很“土”的一个技艺,外出旅游也鲜见到年轻人会观赏皮影戏。难道我国的非遗文化得靠外国人来发扬光大吗?显然,这是无法接受的。

民间艺术是我国的瑰宝,每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去保护、传承、发扬光大。

2023-06-2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0653.html 1 3 皮影之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