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学与思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王仓 朱奕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这篇重要讲话用“十二个必须”总结了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概括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文章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和主线。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理论层面上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在实践层面上牢牢抓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基础。在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塑造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捍卫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清醒地将个人、民族的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新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民族团结是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目标。长期以来,党带领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清醒地识别国际反华势力破坏中华民族团结的阴谋、清醒地认识“狭隘民族主义”和“大汉民族主义”的危害性,做中华民族团结的坚强卫士。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理解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思想认识层面转为实际行动层面,还需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组织开展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

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命运所系、发展所系。当前,我国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已经将实现各民族平等和谐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我们要更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各民族的人心所向。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经济上促进民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只有推动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持续改善民生,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团结夯实物质基础。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我们党肩负的政治责任与神圣使命。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定区域经济扶持政策,巩固拓展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成果,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步伐,通过继续选派援藏、援疆和支边干部,用实践赋予民族地区所有发展成果以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的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经济支撑。

在文化上增强民族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华文化是生活在中国广袤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建、共有、共享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各种文学成果、精神价值观、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崇高民族信仰和精神价值观,是新时代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源泉和思想动力。因此,必须立足“文化”本位,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挖掘、阐发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动力。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通市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讲团成员;南通大学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学术秘书助理)

2023-07-03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1221.html 1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