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从草根到巨贾的华丽嬗变

——读《清史稿·叶澄衷传》札记

□汪微

在浩如烟海的“二十五史”中,《清史稿》内容相对芜杂,很少有人卒读,所以长期被我束之高阁,难得拿出来翻阅。近日读《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勾起了对清末实业家叶澄衷(1840~1899)的浓厚兴趣,于是急急地搬出《清史稿》,找到《叶澄衷传》细细品读。

《叶澄衷传》载于《清史稿》的《孝义传》中,逐页读来,真的难以置信,叶澄衷这位19世纪末上海、宁波一带的商界巨子,居然是白手起家的草根平民!叶澄衷极具经商天赋,而且自幼便树立起“欲学从商,先学做人”的理念,14岁那年身无分文告别家乡宁波闯入上海滩,开始在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即便是当学徒,他也暗暗下定了决心,要做就做一名最好的学徒。其实此前叶澄衷已经有过在作坊做帮工的经验,日子虽苦,他竟能从中获得别人难以想象的乐趣。小小的年纪,微薄的薪水,勉强能填饱肚子,一般人恐难以持久,可叶澄衷沉下心来边做边学,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还总结出“做该做的事,说妥当的话”这“十字真言”,奉为今后从商的圭臬,他觉得自己经历的一切都值了!

老板也挺有眼光,觉得这个小学徒伶俐而善解人意,于是加派他一项其他学徒难以胜任的差事,“棹扁舟江上,就来舶鬻杂具”,也就是每天驾小船穿梭于黄浦江上往来的商船之间,向那些水手叫卖兜售日用杂货。叶澄衷明白,对他来说,这些商船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老板给他这个机会,何尝不可以视为自己经商起步的一种历练?叶澄衷机灵得很,发现江面上外国商船占了大多数,而且洋水手一般都不还价,出手阔绰,赚他们的钱更容易。于是一来二去,叶澄衷竟学会了用洋泾浜英语直接与这些商船上的外国水手交流,并与他们交朋友,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不久,用所赚的第一桶金购买了一艘属于自己的小船,开始自立门户。

叶澄衷艰辛创业之初即懂得不忘根本,曾谢绝外商送给他的高档西服,终身只穿土布衫。身为商界大亨,他出门办事访友基本上都是步行,从来不乘车马。其实这样做何止是为了不忘根本,他是要很好地传承自己从小养成的节俭美德。叶澄衷始终清醒地认识到,驰骋商界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功,克勤克俭的初心永远不能忘记。贫困的童年生活,铸就了他朴素的生活作风,终其一生,都是把赚来的钱用在刀刃上,该花的不省,不该花的坚决不花。秉承这样的信念,叶澄衷能够取得巨大成功,跻身沪上巨贾,也就一点不奇怪了。23岁的叶澄衷很快在上海虹口开了一家五金店,资本越来越雄厚,一跃成为“五金大王”,成为上海滩人人传颂的佳话。从《清史稿·叶澄衷传》注文中补叙的一则轶事,我悟到了叶澄衷之所以迅速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诀,那就是以诚信为本。事情是这样的:一位英国洋行经理搭乘叶澄衷的小船渡黄浦江,离开时把手提包遗忘在船上,包内有大量美金,还有钻戒、怀表、账本、证件等物,叶澄衷发现后,不顾自己有急事在身,毅然调船返回码头,一直等到焦急的失主回来寻找而完璧归赵。这位洋行经理深受感动,“酬以金不受,乃为之延誉,多购其物,因渐有所蓄”。这位洋人是专做五金生意的,从此着意帮扶叶澄衷,为他提供充足的货源和销路,“数年业大盛,乃分肆遍通商诸埠”。

人品高尚、诚信经商,叶澄衷的名声远近传播,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短短数年间,便“拥资累巨万,名显海内”。他又继续拓展新领域,增设新商号,经营范围扩大到煤油、机器、钢铁、洋烛、食品罐头等等,商埠辐射到汉口、九江、芜湖、镇江、天津、营口、宁波、烟台、温州等地,还在上海创办了最大的华商火柴厂,资产高达800万两白银。

拥有雄厚资产的叶澄衷念念不忘自己的座右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大量资金用于兴办教育和发展慈善事业。1899年,他在上海虹口张家湾捐地30亩、捐资10万两白银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澄衷学堂,也就是今天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曾改名“上海市第58中学”)的前身。从该校走出了李四光、胡适、竺可桢等一大批佼佼者。在慈善事业方面,热心赈济、救贫,创办“怀德堂”“忠孝堂”“叶氏义庄”等慈善机构,1888年率先捐出巨款赈济浙江灾荒,清政府传谕嘉奖,并赐“乐善好施”“勇于为善”两块匾额。

1985年,上海市第58中学恢复“澄衷中学”校名,在校歌中有“巍巍大厦峙,叶公手奠江之涘。吾蒙受其赐,何以报之唯学尔”之句,其中的“叶公”,即指叶澄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商界成功人士,叶澄衷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并泽被后世,其天赋异禀和机遇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合上《清史稿·叶澄衷传》,我得出的结论只有两个字:善良。

2023-07-16 ——读《清史稿·叶澄衷传》札记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2591.html 1 3 从草根到巨贾的华丽嬗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