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我们欠沙元炳先生一声“谢谢”

□陈根生

去年8月,电视历史文化片《沙元炳》摄制组召开乡土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总导演夏骏曾是如皋中学1977届毕业生,承他之情还记得在校读高二时获全校作文比赛一等奖,是我作为语文组长给他颁的奖。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这对他后来的发展的信心和鼓舞是终生难忘的。

《沙元炳》电视片文本写得不仅全面到位,而且大气深刻,把沙元炳辞官回乡办实业放在清末民初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来阐述,与南通张謇先生并驾齐驱,“南张北沙”让如皋与“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并列为“双子星座”,但我还是提出了一条意见:文本没提到一句沙元炳先生对如皋长寿现象的贡献是不公平的。

我说2002年10月如皋召开第一届中国长寿文化节,如皋荣幸地被评为“华夏长寿第一县”。同在江海平原,同样的纬度,同样的水土,同样的气候,为什么唯独如皋出现这么耀眼的长寿现象?一时成为人们热切期待答案的话题。

同时在如皋举行的“21世纪长寿论坛”专家认为:相对于周边地区,如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素有“花木盆景之都”的美称,盛行生产花木制品是如皋老人能够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的,如皋花木盆景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如皋花木盆景主要以松柏为材料,松柏类能分泌芳香杀菌素,分泌挥发性丁香酚、天竺油、肉桂油、柠檬油之类都有杀菌作用,所含的琥珀酸、氢化酶都可以化解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这些对人体都有保健作用。但问题似乎远非这么简单。

我特别推荐了本地青年学者彭伟手上有一批珍贵史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著名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连载记者在如皋的所见所闻,从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甚至吃喝拉撒,到城市管理,交通设施,水利建设,文化教育,电灯电话……可以说全方位,多侧面报道了一个苏北小县城逐步摆脱封闭、落后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几乎是一盘外国人拍摄的二三十年代的如皋真实影像。不用说如皋在当时社会现代化跨步比较大,现代文明程度比较高,这些新事物,新面貌,新气象,不能不归功于沙元炳先生“实业救国”的一系列先进举措取得的成功。我以为这才是如皋区别于其周围县市的最大亮点,最大特色。

我还就两个方面作了一点小小的展开。比如沙元炳先生1902年创办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办学宗旨为:“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这是全国第一所公立现代中等师范教育学校,开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此后,女子教育、幼儿教育、“盲童学堂”、中学教育,办白话报、公共图书馆、运动会、公园……现代教育全面开花。因而两次获北京政府教育部“嘉禾奖”,称赞“如皋虽僻处内地而教育一事颇得风气之光”。

再比如医疗。沙元炳先生本人是岐黄高手,张謇先生曾几次派小火轮专程来如皋接沙先生去给家属看病;但沙先生并不排斥引进西医,他于1914年即辛亥革命第三年亲自引进外地西医人才,1921年他在自家居住的沙家河塘腾出13间房办起如皋第一所公立医院,即今天如皋人民医院的前身。他积极支持的《如皋医学报》辛亥革命初年就每月一期,发行数十年,远及江苏、全国。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布研究报告称: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自己,其他15%遗传,10%社会,8%医疗,7%气候。这60%指什么呢?是每个人自己克服不良喜好,自觉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等等。沙元炳先生当年全面开花推进家乡现代化,正是这些现代文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悄悄地改变着如皋人的头脑和生活,提高了如皋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摒弃传统陋习,采纳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60%方面争取高分,减少扣分,在8%、10%两方面也努力达到高分,加上1949年以来的和平、安定的生活逐步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级的长寿乡。这不能不说是沙元炳先生当年筚路蓝缕在新时代开出的灿烂长寿之花!或者用一句流行语,我们如皋人今天能够生命远航,正是享用了当年沙先生鼎力推进现代化、现代文明带来的红利,他的开拓、奠基之功造福当下,恩泽未来!

记得那次座谈会上夏骏编导、和锋撰稿二位当场就对彭伟手中的这份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表示极大兴趣,座谈会后他们特地登门拜访了彭伟及其“苇航书屋”。不久彭伟也将这批资料翻译出来加上注释写成《洋人赞誉如皋近代化》系列文章,在《江海晚报》上连载10期。二位主创也对我的这番话表示认同,今年,夏导在一次如皋乡贤大会上专门就如皋长寿现象的拓展和走深发表了精彩演讲。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1927年沙元炳先生因终年劳累、赍志而殁,仅享年63岁,而如今江苏平均年龄已达82岁,如皋作为世界级的长寿乡人均年龄可能还超过这个数。我们“乘凉”的后辈怎能忘记那些为我们辛勤“栽树”的前贤先达呢?

我们欠乡贤沙元炳先生一声“谢谢!”

2023-08-1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6350.html 1 3 我们欠沙元炳先生一声“谢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