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阅读

治愈手作: 一朵绒花的诞生

□华明玥

《红楼梦》里的第七回,一个令读者经久难忘的情节:薛姨妈将12支“宫里头做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交给周瑞家的,叮嘱她依次送给迎春、探春、惜春、黛玉和王熙凤。周瑞家的送到林黛玉处,黛玉瞥了一眼宫花,问道:“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果然,花是最后两朵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此时,黛玉的尖刻机智、口锋伶俐、明察秋毫,简直要从书中跳出来。借着送宫花的情节,曹公将“金陵十二钗”中的九人推到前台,为人物的命运发展埋下了众多线索。

被黛玉掷而不取的“宫花”,究竟是什么饰品?看过热播剧《延禧攻略》的观众,将富察皇后和魏璎珞头上的绒花,与87版《红楼梦》中上到贾母、王夫人,下到凤姐、平儿头上的插花比对一下,便会发现,两部剧中的花朵材质非常相似。没错,这种以蚕丝和铜丝变身而成的仿真花朵,正是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绒花。近年来,随着汉服等国风穿着在年轻人中的兴旺,不只让上世纪末逐渐式微的绒花技艺重现荣光,也让很多对手作有兴趣的年轻人,期待能亲手做一朵绒花,送给行将走入婚姻殿堂的朋友,或收在自己的首饰匣子里,在旅行拍摄中点缀气氛。

为此,江苏凤凰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名为《一捻芳华:非遗绒花教程》的新书,这本书由从事绒花制作近40年的省非遗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梅和90后传承人征珊珊创作,这对母女从绒花的起源切入,一探其辉煌的历史,之后,介绍绒花制作的材料、工具与基本技法,图文并茂地呈现非遗手艺人指尖的高超技艺,以便让更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走进色彩丰富、玲珑精致的绒花世界。

绒花的主要制作材料是蚕丝,起源于唐宋,在元、明、清三代发展到鼎盛,原因就是在这一时期,宫廷的服装制作需要大量的云锦,这种“寸锦寸金”的丝织品,选材十分严格,在织造过程中会留下大量的蚕丝边角料,古人惜物,就将其做成了美艳动人的绒花。

在江南地区,以南京、扬州、苏州等地为代表南派绒花作品,以花果、凤凰、蝴蝶等象形款式为主,款式精致,色彩温雅,观赏性更强。在刘梅与征珊珊生活的扬州地区,到现在,江都砖桥的庙会上,还会出现沿街卖绒花的老艺人。他带着一个长柄镗锣,时不时轻敲一下,招揽生意,同时,他还带着一个带提手的圆屉,高四五层,装着手艺人备好的绒花作品,与搓好的绒条。穿着汉服,打着阳伞的姑娘们,可挑一两朵绒花簪在头上,也可挑选喜爱的绒条,让师傅现场打尖、传花、组装,做一样不会与人“撞花”的头饰。

《一捻芳华:非遗绒花教程》这本书中,收录了20余款精美绒花的详尽制作流程,包括花卉,果实,动物等多种样式,可以灵活方便地组装成发簪、胸针、发夹。年轻人完全可以依照本书的步骤,在闲暇之余制作出一朵毛茸茸又散发丝质光彩的绒花,以珍珠或金珠为花蕊,以彩宝为花瓣上的露珠。蚕丝奇妙的染色拼排,令花瓣的尖端留有微妙的色彩渐变,而绝妙的“勾条”技术,令丝绒快速捻转,呈现出饱满立体的毛绒质感。那是比自然界的真实花朵,还要娇憨、灵动、妩媚的花朵,一旦戴上它,动作忍不住娴雅,气息不免变得舒徐,表情也同时变得安泰闲适,当代人浮躁的灵魂,在这小小的一枝绒花上,得到沉淀与安放。

与此同时,作者也花费很多功夫来“传道授业解惑”,道明绒花制作的关键步骤,都有怎样“省却不得”的关键要义。例如,梳绒是将染色后的熟蚕丝,反复用细齿牛角梳梳理整齐,动作要轻柔、有节奏,梳刷过后,蚕丝就像逐渐抛光的宝石一样,莹亮光泽开始透出。再比如,绒花需要以退过火的细铜丝为筋骨,铜经过缓慢加热、保温及冷却,所获得的铜丝会比生铜丝更软,还不易起静电,可塑性和韧性更高,便于绒花的制作。作者也解释了打尖这一步骤的重要性——用剪刀对绒条进行加工,让搓捻好的圆柱体绒条变成略尖的花瓣、球体或椭圆体的果实、神采飞扬的凤尾等各种形态,方便下一步造型。

在图书馆周末的手工作坊,我偶遇一位正在“按图索骥”、制作柿子绒花的读者,相谈起来,问她为何如此沉醉于看似烦琐的每一步,她笑容满面地给我看她刚做好的一片柿子叶。这是一片经霜的蓝灰色柿子叶,叶尖上透出一点点与小圆柿子同色的橙黄色,那是一缕深秋的风唤醒了沉睡的叶黄素吗?在这屏息静气、波澜不惊的制作过程中,作为读者与习艺者,她一定是触摸到了大自然中果实与霜叶的质感,嗅闻到那弥散在天地之间的冷冷的糖霜滋味,感知了季候的瞬息变换,在今日,这一定是最具治愈意义的、唤醒美的感知的旅程。

2023-09-2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0207.html 1 3 治愈手作: 一朵绒花的诞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