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九宏
初中读的是一所省重点中学,离家不远,在那个升学无压力的年代,我轻松地迈进了初中阶段。
初中老师形态各异,教法各具特色,但都很敬业,且对学生的教育更为宽松、柔和。几何老师讲课条理清楚,一脸严肃、话语平和、板书认真,有时为了画图示意,突然一只脚往前一跨,形成了弓箭步的造型,威风凛凛,姿势特别夸张。下课后,大家纷纷照着老师的模样,摆造型、学动作、仿声音,笑声不断。
历史老师长得像个老古董,长长的脸型、高鼻梁,宽大的眼镜框,外地口音很重。挺厚道的一个人,讲课慢条斯理,有同学打瞌睡,甚至交头接耳,他往往充耳不闻,自顾自地继续讲课。
初一英语老师比较年轻,个头不高,黝黑精干、不苟言笑,偶尔有的一丝笑容也是硬挤出来的。讲课时,他一本正经、一脸严肃。我们班大多数学生是零基础,看到英语字母,第一反应是汉语拼音的读法,课堂上时常闹笑话,老师很着急,经常批评是对牛弹琴。其实,我们更着急,往往在单词旁边用汉语标注,好歹能够读个大概,但是,朗读句子更加千奇百怪,声调降调混淆不清,老师气不打一处来。那天,老师正耐着性子领读“Are you a student?”突然,邻座手捂肚子,装出痛苦表情,阴阳怪气地来了一句“哎哟喂肚子疼”,弄得大家哄堂大笑,老师也是哭笑不得。
物理老师胖胖的,好像是工农兵大学生。圆圆的脸,非常和善,讲话不紧不慢,而且从前到后都是相同语速、同一语调,他对调皮捣蛋的同学批评最多的话就是“有的同学在无组织无纪律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希望他们早日悬崖勒马。考试前夕,他反复提醒“有的同学每次都临时抱佛脚,也到了应该抱的时候了”,意思是不能再贪玩了,赶紧心无旁骛复习迎考。
毕竟是省重点中学,老师非常注重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每周都有音乐课,在那时的我心目中,音乐课应该是老师踩着脚踏风琴,双手按键盘,发出美妙的旋律,然后教唱几首歌曲,反复教、反复唱,直到大部分同学能够完整唱出为止,轻轻松松,没有任何压力。而初中音乐老师非常专业且执着,胖胖的中年妇女,一看就知道能唱美声的那种。我五音不全,知道简谱123是哆来咪,虽然声调不太准,但好歹能读出音,可老师偏偏喜欢教五线谱,我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勉强能应付。平时滥竽充数也没人关注,最让我头痛的是期末考试,好在老师考虑到节省时间,经常安排双人唱,考试也允许自由组合,这倒是给了我可乘之机,我一般会抢先预定一个音乐基础好的同学同考,这样强弱联合、歌声融合,每次也都能侥幸蒙混过关。
相比较而言,体育课就没有那么好糊弄了。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体育成绩往往勉强过关,特别是男生须800米长跑达标,否则不能评上“三好生”。我耐力不行,虽然每次800米跑得气喘吁吁,甚至死去活来,还是功亏一篑,这成了我的心头之痛。
所幸体育老师通情达理,只要我们有空闲时间,随时请他来帮助测试。那天下午天气晴好,我觉得挺适宜跑步的,几位同学陪着我来到操场再次踏上达标之旅。我清楚地记得,我穿着一双大大的厚厚的黑布棉鞋,外婆手工纳的千层鞋底,总重量估计得1.5斤以上,脚步沉重地启程出发,在同学的加油鼓励声中,我终于艰难地跑完全程。在冲向终点的一刹那,几个同学一起盯着体育老师的秒表跳了起来,我就知道闯关成功了,老师也很开心。而我跑得汗流浃背,脸色苍白,几乎无法说话,两个同学架着我缓慢移动。布棉鞋浸透汗水,越发沉重,现在想来,那时为啥不穿运动鞋跑步,估计可能是家里买不起,也可能不知道好的运动装备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否则可能早过关了,因为每次就差那么一点点。当然每学期都要过长跑关,年年难过年年过,每次也都侥幸过关,因此也顺利评上“三好生”。
班主任老师很人性化,担心同学长期在教室的同一个角度看黑板,容易造成视力问题,往往每隔一个月,会将全班座位整体顺位平移。班主任一般选在某个周末下午放学后宣布调整,话音未落教室旋即一阵骚动:搬课桌的、背书包的、拿课本的、收缴作业的,吆喝声、叫嚷声,课桌与水泥地面摩擦产生的刺耳声,瞬间交织在一起……在那个平日相对沉闷的教室里,大家非常渴望挪动座位,暂时混乱也是一种难得的宣泄,更是那个年代初中生少有的青春节拍。
学习紧张之余,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娱乐。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了“特异功能热”,有气功治病的、有隔空取物的、有耳朵认字的,五花八门什么品种都有,我们班竟然也出了这样一个奇人。
那是一个个头小巧的女同学,有同学写了一个字,揉成一团,交给她放在耳朵里,过一会儿,她就能准确说出什么内容,屡试不爽。然后,愈演愈烈,每逢自习课大家便争着请“奇人”表演特异功能,我们都很崇拜。特别让我羡慕的是,如果我也拥有这个功能就好了,可以把一些不想背的内容先行抄写好放在耳朵里,这样考试不是很轻松吗?然而好景不长,不知怎么传到班主任耳朵里,他找该“奇人”到办公室谈话,旋即宣布是一场闹剧。虽说此事早已盖棺定论,我一直没搞得清,她是怎么能够绕开现场同学的视线偷看认字的?后来听说她的同桌是从犯,两人瞒天过海配合得天衣无缝,竟然没有被看出破绽。
学校的高中部也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当地有个说法:进了县中的门,就是大学的人。老师在班上说,学校规定,本校初中部的同学只需在初二、初三共4个学期连续被评为“三好”学生,就能免试直升高中部。那年好像是第一次规定,我们也从没有看到过文件,当然也轮不到学生看,权当戏言。
最终,我们班有三位同学光荣入选,我有幸名列其中,我们三个都是普通家庭、毫无背景。那个年代完全依规定、按标准、凭成绩执行,没有暗箱操作,好像也没有申报、公示的流程,家长可能连学校大门朝向都不知道,与老师几乎素未谋面,更不可能去找人活动了。
那是1984年的夏天,那个年代的人相对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