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涛
在我印象中,乡村就是泥土的黄色、农田的绿色、农夫脸上的酱黑色、芦苇头顶的灰白色。常年行走在乡村,我看到的都是为生活而劳累,因平凡而单调的场景,至于动人心魄的诗意,尚未发芽。然而,诗人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她有独特的视觉、聪慧的听觉、灵敏的触觉,能在平淡中发现特别的东西,她能在黑夜里发掘星辰的光芒。
读了徐玉娟老师的诗集《星辰在上》,我惊诧,原来乡村生活也可以是诗意盎然的。
“门前这一片新生的蚕豆/仿佛是大地的耳朵……我确信/它们一定听懂了我的话……”在诗人的笔下,惟妙惟肖的比喻和充满想象的拟人,让普通的农作物有了特殊的灵性。是的,有了耳朵才能倾听,有了对话才能真正走进内心。说给大地听的话,其实就是说给自己听的话啊!生活中,总有一些话需要倾诉,需要分享心中的如意或者不如意。我们希望能在生活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回应,当我们认真地倾听,就能在大地上找到心灵的安慰。
“到了福美农场,才知道/我的嗅觉/不够用,所有的花草/都是对生活最好的褒奖……”“三角梅,满天星,五色梅/紫娇花和水边的蒲苇/都在沙南村,与我相认……”开在村道边、田野里的花,显然算不上高贵娇艳的花。然而,花开的使命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朴素的美,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美,她们扎根在乡村,默默地为乡村生活增色添香。关于俗与雅的分别,全在于人心,精心培育的不一定能点亮生活的平凡,自由生长的美丽往往更能震撼人心。
“她像一只取暖器,静静地待着/不吹风,但发着光/发着热……”“父亲/越活越矮了/比他盖好的楼房矮/比他开过的拖拉机矮……”把母亲比喻成取暖器,我钦佩诗人意象选择的精准。楼房和拖拉机,是父亲一辈子辛勤劳作的象征。在农村,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无声而又沉重的,就如同大地给予庄稼无边而又温暖的爱。感恩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它让人不断地回头,不断地怀想,就像土地上的作物,尽管有着向上生长的理想,但从来不会忘记脚下的土地。因为,那是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的根源。
“普济桥上的老石头,和桥下/干枯的河床/一起追述往事/我们踏过的每一寸土地/留下了新生的血液……”乡村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作物、花草、亲人,都是我们最难割舍的。也许我们正在或者曾经出走,但无论天涯海角,无论时光流逝,故乡永远是清晰的存在。作为土地的孩子,我们本身就是故乡的一部分,我们愿意侧起耳朵去聆听,俯下身子来交流,放下浮躁以坚守。
“在竹桥村的/池塘里/我见过一朵云”“一棵荠菜/能开多少粒小花”“乡村的高压线/出现在后屋的窗玻璃上/仿佛画了一个等号”。农作物、花草、亲人、村庄,这些乡村的风物,在徐玉娟老师的笔下,如星辰般熠熠闪光。那星光照亮了乡村的诗意,也照亮了每一颗对乡村深深眷念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