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臣
1988年12月1日,原童店乡党委书记顾长安同志驾鹤西去,整个童店小镇沉浸在眼泪和悲痛中。他先后两次服从组织安排担任和春公社、童店乡党委书记10余年,还不远百里担任新林公社书记11年。他60年的人生,为了4个公社(乡)的人民操了36年心,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坚定信念,献身革命
1928年6月23日,顾长安出生在如东县下漫乡长生村(现曹埠镇下漫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乖巧聪慧。因家庭贫困,只读了一年私塾就辍学。他悟性高,脑子活,勤奋好学。1945年,当时在该村搞民运工作的共产党员丁开娴,看到这么聪明的小伙子,便带他出来参加革命。于是17岁的顾长安加入了武工队。他积极参加惩办汉奸、没收汉奸逆产、斗争恶霸地主,并组织进步青年参军。由于工作出色,次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不到半年便担任了武工队副指导员。积极参加反击国民党反动军队“清剿”斗争,带领人民群众坚持“乡不离乡、村不离村”的原地斗争。1948年,便担任下漫乡副乡长、乡指导员。在解放战争中,他出生入死战斗在对敌斗争的一线。
求真务实,勤政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顾长安先后担任掘郊区团委书记、余荡乡、港南乡的主要领导。1958年担任掘郊公社第二书记。在县城工作期间勤勉实干,得到一致好评。“三年困难”时期,和春公社是掘港区最穷、矛盾最多、派性最严重的公社。人民公社建立后,三年换了三任书记,人民群众迫切盼望上级组织选派一位好书记来带领他们改变和春公社的面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县委大胆起用年仅32岁的顾长安担任公社党委书记,这一干就是5年。5年中,他带领全社人民,将一个落后的公社建设成在全县名列前茅的先进公社。1966年2月,县委为改变如东大西北面貌,把他调到50多公里以外的栟茶区的一个公社担任党委书记。这个公社是全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比较落后的新林公社。他带上简单的行囊,骑着破旧自行车,从遥望港边出发,到达目的地——新林乡野鸭滩,这一干又是11年。后来县委为了解决他走后换了数任书记的饮泉和童店的窘状,不得不于1976年将他调回家乡饮泉公社,在党委书记位置上又干了3年。后因童店(1970—1978年)先后换了7任书记,县委考虑再三,又将他调回童店乡任党委书记,直到5年后退居二线。
自1960年5月始,顾长安担任公社(乡)党委书记,把农业、农民问题放在工作重中之重。要提高农业粮棉产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首先是兴修水利。和春公社(童店乡),除了县办工程,掘遥河、九遥河、双沙河外,他还组织农民疏浚和开挖银北河、广林河、周店河、童店河、洋岸河、洋东河、三角河,使整个水系配套,旱涝保收。在粮棉生产的各个环节,他在依靠农技人员的同时,自己刻苦钻研农技业务。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亲自赴马塘请棉花专家蔡秉元(后任马塘区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前来传授棉花制钵、育苗技术。顾长安对棉花栽培的每一个环节都研究到位,比如棉花整枝,他提出:“根根过目,节节摸到,全身卫生,没有二流子耗养分。”由于顾长安将棉花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全乡棉花实现了“三万人民三万担”的目标,一跃成为棉花生产先进乡。顾长安特别重视水稻生产,积极倡导引进高产品种,并推广到全乡。为了提高产量,发动全乡大搞麦秆还田、改良土壤,取得了实质性效果。
在新林公社(乡)工作期间,他把东部的水稻种植、棉花栽培的经验移植到了新林。将棉花的种植密度,前五抢、后五抢、花蕾期管理等关键技术在全公社推广,植棉面积、产量10年翻番,成为栟茶区单产、总产双第一,成为全县皮棉百万担名列前茅的产棉公社。
在童店公社(乡)工作期间,实行粮棉稳产以后,他适时提出稳粮、缩棉、扩桑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出现川界、双川、六引等蚕桑专业村,并要求不搞一刀切,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大力宣传、培养致富典型,发展多种经营,要求各个农户,做到前有园(菜、果),后有塘(鱼、蟹),全家齐动手,户均百只脚(猪、羊)。由于上下努力,社员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他考虑到不容忽视的劳动力增长的问题,明白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道理。他带领全乡干部,首先办起公社(乡)服装厂,当时没有厂房,决定将公社的大会议室让出来;没有资金,书记带头集资;没有技术,到南通请来两位老师傅。童店服装厂当年投产、当年获利,后在此基础上办了毛纺织厂,织出来坯布,全部到江南染整。为了节约运输和染整费,又自力更生创办染整车间,办成完整的织染“一条龙”毛纺织厂。他又带领干部赴京找纺织工业部,协调解决技术、销路等一系列问题。接着又办起钢丝绳厂、麦芽厂……
为了扩大建筑队伍,他提议把全乡无业青年组织起来办起了建筑工程速成班,为建筑之乡增添了后备力量。
在改革大潮中,他积极投身改革。“大包干”的声音传到如东后,当时有“江苏不搞、南通不搞、如东不搞”的调子。公社一位年轻的副主任,分工在全公社最差的十大队九队,他大胆提出“大包干”的设想,与陆汉德、马云(时任队长)、许广仁等秘密搞分田到户,并组织实施丈量土地、算账到户。顾长安得知后,不但没有批评,还鼓励道:“你们大胆搞,错了,我担责。”这一铿锵有力的表态,给予这位年轻人以极大鼓舞,使这个生产队成为全乡第一个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当年,该队粮棉生产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为全乡推行“大包干”提供了经验。
顾长安总是在危难时刻冲在第一线。1974年,新林公社在栟北围垦闭龙口的决战中,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顾书记来到闭龙口最前沿,满身泥水,雨衣被大风吹得飘起,露出瘦弱的身体,感动和鼓舞了所有干部民工,大家奋力拼搏,终于闭住了龙口。从此,“书记险地闭龙口”在栟茶传为佳话。
农民书记农民爱,农民书记爱农民。顾长安跑遍了田间地头,到过千家万户。1976年,当书记要调离新林公社的消息传开,成群结队的干部群众涌进公社送行,很多人都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
顾长安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爱民如子、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敢于负责,重大事项决策都通过党委会讨论决定,一经集体讨论决定,分头去干,包干负责从不干涉下面的工作。他的讲话稿都是自己动手写的,从不由秘书代笔。由于他常年深入在群众之中,所以他讲的话接地气,从不打官腔、说套话,深得干部群众拥护。
廉洁奉公,一身正气
顾长安担任公社(乡)党委书记30多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曾当选中共江苏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如东县委第四届县委委员、第八届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获县委、县政府记功3次,曾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面对荣誉,他不骄不躁。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换了一茬又一茬,工作单位换了一次又一次,但唯一未换的是那辆破旧自行车。
在他任职期间,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属、子女同样严格。妻子朱桂英是1946年入党的老同志,曾经在掘马南区被服厂担任领导,后在掘港镇手套厂工作。1959年,根据上级要求,要大办农业,转减城镇人口,为了使这项关系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顺利推进,他第一个动员妻子带着子女将城镇户口转为老家农村户口,与普通农民一同出工,一同挣工分。仅凭一个女劳力,带着几个无劳力的小孩,怎么也挣不到粮草钱,成为远近闻名的“找钱户”。有一次未及时找钱,生产队把粮食送到粮站,朱桂英再去粮站买回粮食,光靠丈夫一人几十元的工资,很难维持家庭开支,朱桂英就养猪、养羊、养鸡鸭,闲时帮人家做针线,挣点钱补贴家用。在这种情况下,夫妻俩都未向组织申请过救济。后来乡办企业发展,有人提议安排他爱人到乡办工厂当工人,被他婉言谢绝。妻子91岁去世,一直是农村户口的地地道道的农民。
顾长安对子女教育也非常严格,教育他们要听党的话,努力学习,工作自己解决,前途自己决定,不要指望老子打招呼,“开后门”。大儿子学校毕业后,先当民办教师,后去参加社教工作队,适龄时参加人民解放军,后转业至地方,担任过乡党委书记、县局局长,全靠自己努力。二儿子自学钳工,靠手艺办起了农机具修理门市部。三儿子参军退伍,在家务农。四儿子自学水电工,现为县属厂中层干部。小儿子1985年招聘进入税务队伍。唯一的女儿随军到部队,后在乡办医院当收费员。
顾长安对年轻干部非常关心。在他的培养推荐下,走出了县长、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4位乡镇党委书记、多名乡镇科级干部。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顾长安就是这样一位伯乐,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家人在清理其遗物时,只发现一叠叠工作日记,一本本闪闪发光的荣誉证书、奖状,一笔笔欠账名单(总共欠款1970元),就是没有一张存款单。
顾长安工作负重奋进、积劳成疾,因患肺癌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他是一位典型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在追悼会上,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局机关、掘港区、掘港镇、新林乡、饮泉乡、童店乡党委和政府及各个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人员、生前好友,还有自发的农民群众近500人,大家争相前来送老书记最后一程。
童店人民为纪念这位好干部,将新建的一条街道命名为“长安路”,这条路不仅成为童店镇最繁华的一条路,而且是一条催人奋进的路,是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