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偶读网文《为官者心得:做官先做人》,读罢感觉言之有理,颇有见地。故愿公诸同好。
文章说,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上世纪最著名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卡萨尔斯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几十年后的中国,北大校园,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走过一位老人,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行李,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年轻人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不是为职位,不是为学问,而是为老先生那高贵的人格。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做人,而为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为官之人不计其数,有的人建树颇丰,流芳百世,为后人所称道,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华光;而有的人虽身居高位,却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甚至为民众所唾骂。究其原因,在于做人的准则不同。
东汉经学家马融,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等职。他认为:“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可见“明、清、平”就是马融的为官箴言。在他看来,如果为政者能做到这三点,就称得上是一位好官,就可以管理好民众,治理好属地。
宋代吕本中在其《官箴》一文中开篇就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所说的“清、慎、勤”就是要为官者清正廉洁,见利思义,处理事情要审慎公道,做人要谨慎正派。他认为为官唯有“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诚然,封建官吏与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不可同日而语。但前面提到的“明、平、清”和“清、慎、勤”的为官箴言,确实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在做人为官时所借鉴。这是因为,在为人、行事、做官三者之间,做人是首要的。因为事在人为,人与事之间,人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是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也就是说,人的思想品德的好坏、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所做事情的性质和效果。同时,做人还应高于做官,做人是做一辈子,做官只做一阵子。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做官必须以一流的人品为前提。一个好人未必能成为一个好官,但一个好官必须是一个好人。做官与做人,做人是根本。
那么在新时期如何才能做一个好官呢?窃以为除了借鉴前人的为官之道外,坚持本色做人、角色做事最为重要。
本色做人,就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线。市场经济充满着诱惑。但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守住做人的底线,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权、钱、色的关卡前做一个合格的公仆。权欲太重,必是利欲熏心;钱欲太重,必定见利忘义;色欲太重,必将掉进泥坑。从政者必须时刻牢记党的政策是“生命线”、党的纪律是“警戒线”、国家法律是“高压线”,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唯此,才能确保一生平安。
角色做事,就是要不忘公仆身份。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人民乃干部之父母,一粥一饭,当思父母养育之恩;权力乃人民之公器,一举一动,勿忘人民公仆身份。作为一名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正确地看待和使用手中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公道正派地为官做人,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