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阅读

文化的出海口

□汪益民

唯一真实的时间是事件:唯一存在的历史,是人的发展史。将这两句话用在丁捷的报告文学《望洋惊叹》的开头,顿觉恰当。

在这本全景式描写如东历史上最值得为人们记取的“洋口港”从无到有过程的书中,作者将笔墨倾注于揭示南黄海子民从愚公移山的海子牛精神,到智女掘港向海图强、拥抱海洋的精神嬗变,从这本书里,我们读到了“如东时间”,看到了如东跃动的历史。

1987年,如东《彼岸》诗社成立之初,在油印的发刊词中,发起人这样宣言:“拖着长长长长的长江脐带我们出生了……我们的人民大会堂与美国帝国大厦,同样自信地矗立在地球两侧。”这既是隐喻着如东滨江临海的地理位置,也是预示如东人在精神上有着以千年大河元素向大海元素进发的强烈志愿,也有着张开胸怀拥抱深蓝的勇气。为了冲出大河,奔向大海,如东人等得太久了。

21年后,如东在工业化进程中,终于跨出前无古人的一步,2008年10月28日,如东洋口港正式通航,洋口港在如东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极大地拉动了如东的工业总产值,对如东的GDP贡献份额巨大,也被誉为南通沿海开发的主阵地、主引擎。2020年,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吕四港作业区纳入一体化发展规划,共同构建了南通新的出海口 。

洋口港的通航不仅标志着如东进入大航海时期,伴随着这样的地理大发现,更是在文化上走出了千年一成不变的农耕时代,见到了以现代工商业文明为背景的海洋文化,门户大开放,思潮大激荡,经济大变革,观念大碰撞,这样巨变的背景,故乡回不去了。

眼前的一切都是新的,新儒学,新诗人,新观念,新思想……总之新时代呼唤着新如东人在新的如东大地上行走。

应该说,先进文化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同时,社会重大发展事件对人的精神价值与集体人格也有着深远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有着走向海洋的能力,但是我们放弃了,长期夜郎自大的大国文化心态,让我们闭关自守,与世隔绝,以致在明代以后,中国文化成为文明孤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被世界近、现代文明远远抛在后面,鸦片战争让古老的东方帝国被迫打开国门,这就是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巨变,不仅是地理视野,历史视野的巨变,更是文化视野,价值视野的巨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调动了各种文化思想的资源救亡图存,历尽曲折艰辛。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严复先生亲历西方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发展、国民素质、市民生活后,曾经感慨地说:“中国要走出秦制积弊,尚需300年。”比起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李鸿章、严复才是睁眼看世界的人。

长江、黄河奔向大海,如泰运河、掘苴河、浒澪河不会倒流。洋口港通航这一重大经济发展的壮举,打通了外向型经济的通道,在地理上使如东从交通末梢,变为走向世界的海上交通枢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盐文化与滩涂经济、运河循环、内陆交通被打破了,人们要面对的是浩瀚的大海,陌生的外部大世界,一时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有些恐慌与不安。在惯性思维上,特别是在对如东社会经济发展的认知上,条条框框制约思想解放,经验主义羁绊前行脚步。说到如东文化,我们总是瞻前顾后,一会说是皋东文化,一会说是盐文化,一会说是江淮文化,就是不肯大声说是如东海洋文化。

在扑面而来的海洋文明面前,反省自身,我们的确有许许多多认识上的短板,最大的误区是,我们往往太注重文化的积累层面,而忽视了文化的引导作用。在概括如东精神时,“耕海图强”四字,虽说比从前有了向海洋进发的意味,但脱不开以“耕”为主的农耕社会的影子。在重大的经济颁奖活动中,我们以金牛作为标志物,虽然说牛的精神仍需继承发扬,但无论“牛人说”,还是“负重说”,一尊“金牛”都不足以涵盖如东精神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周详的文化象征符号。《望洋惊叹》告诉我们,将海子牛作为新时代城市雕塑的代表,是不够体现如东人向海图强情怀的,而让优秀民营企业家一次又一次手捧一头耕牛,却要让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耕滩涂下小海,到龙腾虎跃、劈波斩浪走向世界舞台,真是有些勉为其难。

如东文化是海洋文化,如东文化颜色的主色调是蓝色,如东精神是洋口港开发的精神,让我们大声地将这种精神喊出来,那就是:“勇立潮头,拥抱深蓝”。

2024-02-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4308.html 1 3 文化的出海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