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阅读

江苏贤吏老来清

□彭潍 薛海华

《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是一部介绍贤吏故事的佳著。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其中最后一部分《江苏贤吏的老年阶段》尤为精彩。古为今用,这部分内容对于当下的领导干部仍有着借鉴作用。

精彩的细节,实用的价值,书中事例往往令人印象深刻。笔者是如皋人,因此优先品读范仲淹、王士祯两位先贤的事迹。范仲淹是如皋范氏先人。他曾来东台、如皋等地为官,为如皋修建海堤,如皋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范公苑。范公自幼丧父,饱尝人世苦难。由此进入宦海后,他十分节俭,但是对待友人、族人却极为慷慨。范仲淹回乡深情感慨:“宗族乡党,见我生长、幼学、壮任,为我助喜。我何以为报?”于是,他将家中多年积蓄的三千匹绢布全部分送给族人、乡人。最令人感动的是,在离世前两年,范公花费大量积蓄,购置良田千亩,作为义田捐给宗族,创建范氏义庄,帮助族人:除去外出为官者,其余男女老少都从义庄获取帮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始于“先族人之忧而忧”,完全不是范公的空谈。

另一位史上名人王士祯,与冒襄、邵潜等人交游。他在扬州府任职时,还前往如皋水绘园,参加雅集,饮酒作诗。王士祯离开扬州,又于京城、四川等地为官。康熙四十五年,他返回家乡山东新城,终日闭门著述,安心读书,足迹不入公门,不与朝中旧友交往,不愿干涉时任官员的政务。他74岁那年,家乡遭遇旱灾。朝廷下派官员救灾。王士祯家中早已乏食,但是他再三推辞,拒领赈灾粮食,理由是不与灾民抢食。

作为一本着眼推介江苏史上贤吏的佳著,《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述及范仲淹、王士祯,无可非议。除去史上大名人,还有不少名气相对较小的贤吏,也值得读者了解。譬如笔者所知如皋史氏的先人——史缙。他是河北三河人,1399年(明建文元年)史缙出任如皋知县。如皋是他仕途的最后一站。他为官清廉,从不贪财,任满后,因其贫困,已无回乡盘缠,选择定居如皋,最后病死如皋南乡。百姓纷纷捐资将其下葬,其子孙遂以如皋为家。

历史上,江苏涌现出像范仲淹、王士祯、史缙等大量贤吏清官,他们即便至晚年,也能坚守初心,为人清白,究其原因,《江苏贤吏的老年阶段》也有剖析。总的来说,江苏地区的官员与民众,热爱读书,注重品德的培养。具体来说,首先是“读书养老亦养廉”。明清以来,文化越来越发达。江苏人乐读书、勤读书、善读书,就拿清朝科举考试来说,仅苏州一地就涌现出20余位状元,即便像位于苏中的如皋古邑,也出过多名进士、举人。对于大多数书中所述贤吏,读书不仅明理,而且已成习惯。书籍有很大的作用,即对读书人的人生观会产生影响。正因如此,江苏出生的官员、前来江苏任职的外地官员,往往都沉浸于江苏浓郁的读书氛围,以君子自许,不屑成为贪财之人。

其次,文人世家大多推崇家教。人的第一个老师往往是父母,第一个课堂往往是家庭。家学家教对于人的影响不但早,而且潜移默化。《江苏贤吏的老年阶段》还特别介绍王士祯的家教故事。王士祯为自己的后人写下《手镜》50则,总结自己的为官经验,又劝说后人记住“清、慎、勤”三个字,切勿追求钱财。还有那位曾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他早年在南京淘史书,日后又派人前往如皋等地淘书。久居高位的读书人曾国藩还坚持前后三十年给家人写家书。《曾国藩家书》涉及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还鼓励后人勤俭持家,努力治学,不希望后人追求高位富贵。正如《江苏贤吏的老年阶段》点评老人为官之道:“老年阶段,良好家风、严格家教,至关重要。”

再次,老年阶段为人生最后一个阶段。在重视名声的封建时代,保持晚节,守住底线,是确保官员“盖棺论定”的最后一关。由此,不少官员迈入暮年格外小心,远离官场,热衷读书育人。譬如,如皋沙元炳尚未进入晚年,就已十分爱惜羽毛,痛恨官场腐败,回乡创业,为世人所赞。

总而言之,《江苏贤吏的老年阶段》如同一面明镜,里面不仅仅是两鬓雪白的老人生活,更是一段段清廉故事,值得后人细品回味。

2024-02-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4311.html 1 3 江苏贤吏老来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