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民间写真

陪曾孙女放风筝

□田汉臣

小蜜蜜每从苏州回来,看到家中墙上挂着五花八门、煞是好看的风筝陡生好奇,吵着嚷着打破砂锅问到底:“太太!这是什么?怎么这么好看?老是挂在家里有什么用啊?”巧的是,这次回到家里正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时节,便对她说:“太太这次一定会满足你的好奇心,走,我们放鸢子去!”

拣日不如撞日,这天不仅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还赶上6级东南风。我们一家子带着风筝,牵着小蜜蜜径直赶往银杏埠子天然放飞风筝的场地。赶巧的是当天我的老鸢友们也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我带来的“八大仙人”“七助联”,在放鸢高手徐瑞成的协助下,像支离弦之箭,扶摇而上,直冲云天。风筝在空中轻盈灵动,翩若惊鸿,云端醉舞,摇曳生姿,与其他鸢子争奇斗艳,在天空中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那悦耳动听的哨声汇成了一组美妙的交响乐。小蜜蜜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抚掌大叫,拉着我的手连声说:“太好看了!”此时此刻的场景,正应了郑板桥的那首诗:“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风筝之所以有个“筝”字,是因为放风筝时,哨口会发出像筝一样的响声。明代陈沂《询刍录·风筝》云:“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称风筝。”

旧时放风筝是为了敬菩萨——天官赐福,唱天戏——风调雨顺,保太平——国泰民安,强身体——舒筋活骨, 能避邪——驱逐邪念(气),乐人间——赏心悦耳。放风筝,除了这些,还能休闲怡情,增强体质。

如东是“中国风筝之乡”,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其中板鹞为全国仅有。2006年,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东板鹞是南通风筝的代表,带响的风筝从宋朝开始保留至今。经过不断传承创新发展,如今花样繁多,放飞形式呈现多样化。我们这些放风筝的人群中不乏专业老手,他们从鸢子的制作、哨口雕刻、粘贴、鸢尾搓制,鸢子与鸢尾的比重都有讲究(6~8级风,鸢身与鸢尾的比重是1∶1,鸢尾重了不上天,轻了在空中会左右摇摆,甚至翻筋斗)现在鸢子市场很活跃。风筝节那天,洋口放飞场品种繁多,目不暇接。童店银杏埠子有好几个鸢子大户,我都拜访过。家里有大小鸢子七八个,都是自己制作,还有搓鸢尾的专业户。

我家放鸢子也是祖传,我父亲在未结婚之前自己制作的精美鸢子放飞天空,从如东背到南通县庆丰外婆家,成为美谈。我小时候第一次放飞的是茅草鸢。用两根对称的茅草,取长方形纸一张,十字交叉穿插好,在中间用线一穿,随风就上了天。后来又在父亲指导下,用4根50厘米芦柴和4根20厘米小芦柴扎成长方形,用红纸四面糊起来,两头空着不用糊,形似古时的灯笼,用一根线系在灯笼一个角上,遇风上天,俗称放灯笼,后又放板鸢、七助联、十九助联。

放风筝是中国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作用。放风筝时,手、腕、肘、臂、足等各个部位都在做着不同的运动,人体处于挺胸抬头的状态,进而使全身得到锻炼。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参与。因为放风筝时眼望天空,头向后仰,使颈部的肌肉得到放松,促进颈椎、脊柱的肌张力,保持韧带的弹性和椎关节的灵活性。石甸有位老鸢友名叫江良庆,已过古稀之年,虽患癌症,但他有个好习惯,即有风放鸢,无风打牌,现在身体仍较健康。他说放鸢时忘掉年龄,忘掉疾病,忘掉一切,就没病了。

古人认为放风筝的最高境界,放中相牵,一线相连。未放之时,如马卧槽。放飞以后,就如同进了赛马场,要精神抖擞,把线看成缰绳一样拽紧,如同驯马一样,然后望天入境,随飘移而前后奔走,好像自己也飞起来似的。放风筝时,大脑高度集中,无疑能消除人的内心杂念,极目蓝天,心胸也会感到无比开阔。

一晃快下午4点了,小蜜蜜看着我们收回了鸢子,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风筝场。她说要把今天放风筝的事儿告诉幼儿园的小朋友,让他们与自己一同分享“放飞”的快乐!

2024-03-06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5749.html 1 3 陪曾孙女放风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