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古琴入联意韵浓

□王永强

古琴,又名瑶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乐中之天,琴中之首”,是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四艺”之冠,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联,雅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之一。2006年中国楹联学会申报楹联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入联,将两种中国传统文化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琴联互映,意趣犹浓;琴联相融,韵味更添。

苏州怡园坡仙琴馆有佚名题联:“素壁有琴藏太古,虚窗留月坐清宵”。上联藏典古琴悬壁之雅,下联内含赏月听琴之趣。用字凝练,对仗严谨,诗情满溢,画意顿出。对联诸要素中,除平仄规律、词性一致外,意境至关重要,此联景与情、境与意水乳交融,统一和谐,借景生情,依物寄意,读联好像聆听到琴韵悠悠,感受到情意绵绵。诚如现代楹联大家向义先生所言:“联语贵在吐属名贵,寄托遥深。”

梁山春园书屋区琴房有一副门联:“山水既相邀,何妨一曲;伯钟如对坐,宁忘千年”。上联将琴寄山水的意境作了形象化的表述,下联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之交宁忘千年的情谊作了深刻的诠释。此联无论从词类、词语结构、平仄看,极其工整。全联切景构辞,笔力雄健,将古琴的意境和哲理尽纳联中。此外如“唐韵琴声远,汉风古意长”“林鸟竟忘飞,为弦所缚;山蛩犹卖弄,应律而鸣”等,异联同工,各具风采,其中多以五言、七言的短联见长,惜墨如金,尺幅千里,佳作多多。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这是林则徐撰写的百余对联中较为著名一副:青葱葱的山岭即使不着笔墨,也是一幅千年不改的绚丽画卷,久久长驻;绿莹莹的流水虽然无有丝弦,好似一具万载常响的悠然古琴,声声不息。短短两句七言,有静有动,有色有声。“不墨”皆成画,“无弦”却有声,更是匠心独运,神来之笔。此联不仅绘就了大自然美妙景观,更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意志和英雄气概的表达和写照,可称得上是绝对。

南通梅庵琴派的创始者是王燕卿先生,其高徒徐立孙与邵大苏学成后,于1929年夏在南通创立梅庵琴社。2010年梅庵派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徐立孙之孙、梅庵琴社现任社长徐毅先生所述,1918年除夕其祖父在旧货市场购得一张老琴“云钟”,王燕卿先生特意为此琴撰联:“开囊夜映高岩月,拂案秋涵大壑风”。徐先生随即将此联篆刻在云钟琴背板面。此联展开了一幅月夜操缦图:在深秋的夜晚,皓月当空,琴人打开琴囊,掸清琴几,弹奏出委婉动听的音韵,犹如穿梭于山岭沟壑中回旋的风声。开囊、拂案,遣词讲究,自铸新意;夜月、秋风,诗情画意,借景寓情;高岩、大壑,用字精准,不落俗套,联意所表达的意境,跃然纸上。全联无一“琴”字,却将作者爱琴、赞琴的真情实意隐藏联内,这一“藏字”的艺术手法构思精巧,意韵深邃。全联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弦外之音,耐人寻味。

南通梅庵琴社现址在市区惠民坊西巷2号,原为卢心竹先生故居。卢心竹是著名诗人、教育家,工诗善画,擅长琴艺。卢心竹与徐立孙交往甚密,情深意笃。1969年12月徐立孙离世时,卢心竹曾撰一挽联:“多艺多才,堂上音徽尚在,馆中编泽犹新,纵闻弦韵能传,空睹携琴怀寂夜;亦师亦友,幼年学校叩随,晚岁庠黉共席,曾约画图同赏,竞成把剑觅徐君”。“音徽”为古琴十三徽位,“庠黉”为古代地方所设学校。上联赞颂了徐先生的琴艺和对其深切的感念。徐是卢幼年的老师,二人又曾同校共执教鞭,而今昔日师友业已乘鹤而去,不胜悲恸。下联表达了对徐的缅怀和敬意,借用季札丘墓挂剑的典故,体现了不忘故、重信誉的君子之道。此联中所选定的意象、相关的背景、拟用的典故蕴含着特定的意念,感情真挚,感人肺腑。

对联通过对古琴多方位、深层次的描绘和刻画,展现了古琴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丰富了古琴艺术的表现形式。古琴入联是对古琴的赞美和颂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琴为联增色添彩,联为琴颂扬高歌,琴联同流芳,共千古。

(南通市楹联学会供稿)

2024-04-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0338.html 1 3 古琴入联意韵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