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民间写真

爸爸的土山

□严晓星

长期以来,我脑海中有一个很深很深的印象:一条很大很大的河,河水已被抽干,河底是黑乎乎的,挑河泥的有数以千计的人,好壮观呀!爸爸也在里面,他那时真年轻!

很多年里,这个画面不时闪回,有一天再次闪回时,我就在病榻前直接问爸爸了:这是真实存在的吗,还是我的记忆出现了错误的嫁接?

爸爸从发现病情到去世,一共是二十个月。这二十个月里,大多数时间我都在他的病榻之前。我很想多了解爸爸,尝试着让他有意识地口述自己的生平与见闻,但出于朴素而根深蒂固的“不为自己树碑立传”的观念,他十分抗拒,无论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每每不欢而散。我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听他偶尔聊起往事,就会多问几句,了解得详尽一些,多少弥补些遗憾。

爸爸说,那是1980年左右,在疏浚一条运河(我忘了运河的名字),他是总指挥。啊,我感慨了一下,现在疏浚运河应该有许多重型机械可以使用了,不必只靠人力,而且,总指挥是亲自挖泥挑泥的!

这是工作,大概他觉得理所当然,三言两语就打发了。那天好像状态不错,忽然加了个尾巴:“那次挑河,挖出来好多河泥没法处理。我想,如皋没有山,一座城怎么可以没个高处呢?我就让他们把河泥堆到了水绘园的河东,堆了座小山,还在顶上建了个亭子。”

忽然间,好多记忆涌上心头。没错,水绘园东、北皆环水,过得桥去,便与盆景园相连。这座小小的土山,正在盆景园之北、水绘园之东北、后来新修的景观城墙东头,我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我还分明记得,更早的时候,这里是没有这座土山的,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忽然在那里了。而且,至今还在。

最近看了老同事张建明的一篇文章《告诉你一个多山的南通——话说南通历史上的“造山”情结》,才知道最晚从宋元开始,南通地区就开始了“造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从形态来说,土山当然占了绝大多数,可也有很特别的“蠙山”;从地点来看,南通与海门比较多,如皋较少;从“造山”缘由来看,有实用性的,也有出于某种文化心理的(如风水)。一边读我就一边想,爸爸造的这座山,是如皋历史上最年轻的一座土山了吧?“一座城怎么可以没个高处呢”,无疑是一种文化心理,他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认知呢?

2013年爸爸去世以后,我再去如皋那座土山,心情与从前迥然不同了。以前,这里只是我的童年嬉戏之地,从那一次开始,这里就成了我缅怀爸爸的地方。后来又多次回到如皋,也尽量来这里,哪怕是简简单单地登临一下,听听树梢的风声也好。有一次全家重游水绘园,我还特地把大家都拉到这里来,讲讲这座土山的来历。

山虽矮小,顶上也有一座亭子。在如今的地图上,这座亭子被标为“计亭”。曾经问过几位如皋的友人,都说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甚至从来不知道它还有名字。我猜想当初堆山建亭之时,爸爸未曾给它命名,那么,叫“计亭”也许就是近些年的事吧。

亭子是水泥与木质的,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雨,已相当破败。但那是“新时期”刚开始呀,爸爸怎么会堆完土山,还想到建个亭子呢?他曾经喜欢文学,但毕竟只是农业技术员出身,这对他来说,算奇思妙想了吧。我想了很久,最后觉得,爸爸一定只是朴素地觉得,美丽的小城里,有一座山是美的,山上有个亭子,也是美的。

2024-05-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3454.html 1 3 爸爸的土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