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学与思

中华优秀家风文化中的孝老爱亲探析

□何潞潞 成智杰

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孝治天下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政治文化,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都特别注重孝道,不少名门望族乃至普通家庭也都一直致力于实践孝道。在传统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中,“孝”居首位,属于基础性道德。一个人能够做到孝敬父母,进而将这种基于血缘的“亲亲”之爱推广扩充开来,才能尊长敬老,关爱他人,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对传统家风文化中的孝老爱亲进行探讨,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于传统家风的认识,在实践上有助于构建新时代的家风文明。

孝老的内涵非常丰富,概而言之,有三个方面:首先,子女应该尽赡养的责任,满足父母的物质愿望。孟子讲“七十者食肉衣帛,王道之成也”,理想的社会应该把最好的衣食留给老年人。《礼记》要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即儿女尽孝,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做,冬天要让父母生活得温暖,夏天要让父母生活得清凉,晚上要让父母休息得舒适。孔子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孟子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提倡繁重体力劳动应该由年轻人承担。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子女有求医问药、照顾护理的义务。

其次,子女对于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对于父母的赡养,肉体的温饱是基础。还要养其心志,让父母保持精神上的愉快。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敬亲,子女对父母要从心底“敬”与“爱”。没有敬爱,谈不上孝道。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认为赡养父母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爱。曾子提倡“大孝尊亲”,孟子也提出“孝之至,莫大于尊亲”。《盐铁论·孝养篇》说,“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养志养色,都属于较高层次、精神层面的敬养。假如只是做到让父母饮食无缺,而不能让父母精神愉悦,也难以称得上孝。

再次,子女有责任传承家风,发扬光大家族的优良传统。在没有深刻宗教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个体价值往往通过光宗耀祖的孝行得到体现。孔子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一生辛劳,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相对于物质上的贡献,其美好的品德更具有传承的价值。《中庸》说:“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这表明,继承父母志向,弘扬父母道德,光大父母事业,是特别值得称赞的孝德孝行。子女传承优良家风,立身行道,回报社会,是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就爱亲而言,包括夫妻和谐以及兄弟和谐。“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缘分是天作之合。传统文化讲夫唱妇随、相敬如宾,既有价值观上的一致,也有生活方式上的协调。现代社会的夫妻和谐更为强调人格上的平等、事业上的扶持,在经营好小家庭的同时,还要追求事业上的比翼双飞。传统社会聚族而居,一个个小家庭组成家族。小家庭中兄弟和谐,大家族内堂兄堂弟乃至族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到个人幸福乃至社会安宁。随着多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兄弟姐妹之间的和谐成为家风建设的重要一环。兄友弟恭,长兄如父。兄弟之间的关爱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责任。“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许多困难需要兄弟之间携手合作、共同克服。广义的兄弟和谐,还可以拓展到家族成员之间,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道义作为团结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孝亲敬老文化。”弘扬孝老爱亲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素质修养,推动和谐家庭建设,促进家庭关系良性互动,而且有助于千家万户形成好家风,并且以好家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进步。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05-2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4031.html 1 3 中华优秀家风文化中的孝老爱亲探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