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 读

写给乡村的“情书”

——读孙同林《洒满阳光的村庄》

□杨红兵

读孙同林先生的《洒满阳光的村庄》,作者的情感如阳光一样洒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庄稼草木、乡野河流,每一个人、事、物皆脉脉含情。

孙同林的作品关涉孙庄村及袁庄镇的写人绘景状物,常常令我这个邻乡的人感同身受。在作者细腻而逼真的笔触下,那些岁月与风物一一复活,精神抖擞,欢笑着、歌唱着、蹦跳着从岁月深处、乡村深处走来,家乡更有风情也更见风致了。

作者在书中有这样的句子:“再次来,是怀念,是寻找,更是追梦”;我阅读品味这本书当也是一种追寻,追寻那些一别经年的岁月,追寻那些心中深深藏着的家乡印记……字里行间,一切仿佛都在昨天,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该书分为四辑,分别是“洒满阳光的村庄”“尘埃里的烟火”“田园物语”“乡村拾掇”。作者在第一辑序言中写道,“沐浴在太阳能柔和路灯下的村舍是那么温暖,那么祥和”,我以为“温暖”“祥和”是贯穿全书的感情基调,由此将零散琐碎的人间烟火构成一个整体,让我们在作者如潺潺流水的叙述中——于不动声色之间听惊雷,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留恋、流连之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作为生活在袁庄镇毗邻乡村的人,兼之生活时空重合期相对较多,作者笔下的一些事物我也曾经经历,如:紫气东来、蚕豆花开、乡下看鸟、马塘纤道、那时河工、绿色童年、放细鸭儿、过年茶食、灰堆姑娘、吹纸媒子、做黄豆酱……但也有一些是我未曾亲历过的,但共同的应该是我们对家乡深深的依恋。

在作者笔下,这个小村落犹如江南水墨画,动静相宜,浓淡得当,婉约温和。比如芋头叶子,“芋叶无论从外形或质地都与荷叶相似,微风掠过,芋田上窸窣作响,似流动的一道道碧波。夏秋清晨,芋叶中间滚动着一颗或数颗露珠,如珍珠般跳跃,在朝阳下折射出五彩缤纷的绮丽之光,让人惊艳”。芋头叶子在作者笔下美如滴水观音的绿叶片,这些不但体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更可见作者的用心与用情。这样的场景,犹如朱自清笔中的月下荷塘,颇多异曲同工之妙处。就连稻花都美得那么令人神往,“稻花仿佛是在一夜间盛开的,用‘盛开’这个词似乎有点夸大,因为稻子的花朵极小,花柄如同一根白丝线,稻花是白白亮亮的一星一点,它们是那么不起眼,作为花简直可以忽略,如何称得上‘盛开’呢。但在我的眼里,它格外美丽,因为一朵稻花就是一粒稻谷呢!”我想“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句话凡是华人应皆能诵之,但是,真正如此近距离且用心观赏过的人鲜矣。

在作者笔下,这里又是一幅乡村耕种图。比如作者写那时农家的锄具——犁杖,“祖父轻轻放到屋子的墙角里……祖父说,耕犁放在外面,夜里会被露水打湿,沾了露水犁头会生锈,生了锈不仅犁地费力,还容易坏。一场耕种结束,祖父会及时将犁头从犁杖上卸下来,清洗干净后挂在通风干燥的墙头,留待下一季使用。”对于这样的场景,我是深有感触的。那时,我家也有犁杖,父亲也是犁杖耕田的高手,时至今日,父亲对其的珍惜与爱护的场景犹在眼前。其实,在老一辈人眼中,这哪里是简简单单的铁制农具,那是有生命的物什,那是一日三餐的衣食伙伴,那是可以同甘共苦的家人朋友。时至今日,他们谈起这些依然眉飞色舞,因为那时犁杖是家里生活的经济来源。我想书中的祖父如此疼爱的擦拭之举,也是早已经将其看成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犁头过处,我仿佛听到土地里有种子发芽的声音。”这样不着痕迹地顺带一笔,却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希望所在。再比如乡民眼中的庄稼,“摸着摸着,忍不住掐下一支麦穗,放手心里搓,‘噗——’一口气吹去麦芒和麦衣,圆润饱满,还有点‘胖种儿’的麦粒乖乖地躺在手掌上,捏一粒,放在嘴里嚼,闭上眼睛,一副陶醉的样子,又捏一粒放进嘴里。最后一仰脖子,把手里的麦粒全倒进嘴里嚼着。”这样的工笔细绘,一幅五谷丰登图跃然纸上,丰收的喜悦溢出画面,让你身临其境进而由衷共情。

文中,祖父有时还借物喻人,朴素的语言却是切中肯綮、直击心扉,比如在拉锯的时候,祖父又接着说:“拉锯的时候口不能大,记住,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心急的。”很多时候,家里老人对我们成长的影响,不是长篇大论,也不是高谈阔论,就是这些轻言细语,却让我们受益终身。

在作者笔下,这里还有现实主义画派——独特的人文景观钩娘钩花,这些于我老家石甸并不多见,更没有家家户户普及。书中写道,“钩娘们的身子便随着钩针的摆动一下地抖动着,这一抖,便抖出几分女人的袅娜,这一抖,抖出钩花人的风姿,这一抖抖出种种花样,抖出一件件艺术品、带来一笔笔经济效益”;这些场景,用写实的手法将袁庄特有的钩花场景推送到我们面前,勤劳、质朴、善良、努力的女人们跃然纸上。

纵览全书,在不徐不疾之间,孙同林仿佛要把千百年来的乡村往事慢慢说尽,如艾青般“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情感,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让我们如故人重逢,见字如晤;让我们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

茅盾在《风景谈》中说: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如斯思考,袁庄则是这句话的现实注脚和生动诠释。

这样的“情书”,“教我如何不想她”。

2024-06-23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6549.html 1 3 写给乡村的“情书” /enpproperty-->